Archives

Select a year in the list to read the talks in the previous years.

欧洲网络研讨会

by Daaji, October 16, 2016, Webinar

主持:达济,就如我前面提到有13个国家40个中心都已经到齐了。在屏幕旁边分第一和第二页,如果您在第二页,向左移动就可以看见屏幕上第一页的二十多个中心。然后凯恩兄弟会向您提一些问题,他有很多问题,主要来自英国和爱尔兰。但是我相信这些也是德国和其他国家所关心的问题。所以我们有英国、爱尔兰、瑞士、荷兰、德国、意大利、丹麦、挪威、芬兰、瑞典、奥地利、比利时和斯洛伐克,还有220多位修习者是在自己家里连接我们这个交流。您有没有一些话要和大家讲?

大师:我很高兴见到来自欧洲的各位,大家都能来参加。我也希望能够满足大家,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参加我们这个交流,所以我们就直接进入主题。我很高兴我们能够以这种方式见面。

最近,我一直在讨论状态的问题,如何去维持、保留我们通过冥想所获得的东西。你们看,我们每天都会接收一些灵性的状态,不论你是初习者,或者是已经修习了三、四十年的资深者,第一个问题永远是如何首先与带给你们的这个状态合一,辨别状态,然后与这个状态一起成长。这始终是一个挑战,对我们多数人而言的确如此。我想我无法给你们带来一个非常容易的方案,但是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想法。有一天在春季初五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向巴布济提了一个问题,有点像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样的问题。他问,“巴布济,到底是先有树还是先有种子。”巴布济听到这个问题后很高兴,大家也很迫切地期待他给出的答案,他究竟会如何回答。巴布济说,上天并不愚蠢,如果祂能先制造种子,祂会先制造种子而不是一棵大树,祂的作风比较经济。

同样,当我们接收一些特别的灵性状态的时候,上天也不愚蠢,不会把一种已经扩展好的状态赐予我们,如果这样修习还有什么必要。祂会给我们这些种子,在我们心中埋下这些种子。祂让我们一窥这种状态的内涵。我们需要用自己的虔诚加以培养,通过自己每日的修习、每日的关注去让它扩展,然后耐心等待出现花苞,最终能够盛放。这些都需要每日不停地努力,也要留意这些种子到底埋在什么地方——在我们的心中。所以我们的注意力应该始终转向自己的心。如果我们不去注意自己的花园,我们会是什么样的园丁呢?毕生不停浪费时间到商场购物,这实在是浪费时间。所以,假如我们的精力不转向自己的心,恐怕我们就是以某种方式在破坏这个目的。这些种子就无法在我们心中成长,知足的种子也是其中一种。

同时,我也想跟大家分享更多有关体验的问题。体验和状态是两回事,很多时候我们会说自己的状态如何,但是说的其实是体验,两者是不一样的。每次赐予我们状态,在冥想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状态后,我们必须在冥想结束后花五到十分钟的时间去深思并抓住它,尝试去品味。然后看看心中感觉到的状态是否也能够在整个身体里面感觉到。如果它能够渗透整个身体,并且最终如果有幸,甚至可以让这个状态向外扩展触及他人。

所以当我与这种状态深深相连的时候,我会开始去吸收。一种方法是去感觉并让它扩展到整个身体,然后向外扩展,再充分吸收并沉浸于这个状态。这种不断扩展的状态,你也要跟着它走,并不断地沉浸于这种状态。当我们融入这个状态之后,这就是巴布济所说的合一境界,就是在这个特定的位置、在这个轮点达到了合一。你已经稳定了这个阶段的这种状态。所以第一件事我必须辨别、品味状态,吸收它,然后沉浸于这个状态,不要有任何顾虑。比如你在家里完成自己晨间的冥想,然后允许自己有5-10分钟的时间,以便能够将这个状态在自己的内在把玩一下。就像这些冒险运动,你是放下自己跳下去,跳下去是无畏的、需要勇气的。但是有这个状态的时候,如果出于冲动或者慌张,“我要去上班,我要去做早餐……”当然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义务,但是如果我们开始慌张,就会毁了自己好不容易赚来的东西。就好像种子撒在肥沃的土地上,但是却被浪费了,由于自己的精力分散了。不是说你不要去做这些事情,而是应该给自己预留足够的时间,应该提前一点起床,以便能够将所有的义务都很好地履行,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去完成。当我拿自己内在的状态去玩耍的时候,让我们下面的那些活动,不论是吃早餐或者是开车都不要心急。为完成下一个任务而着急,只会毁了自己的状态,

所以,请保持冷静、保持泰然、保持宁静。如果有可能保持从容不迫,带着自己的状态,不仅自己在享受这种状态,同时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我们也开始去感染他人,别人会说“跟你在一起感觉很不错。”正是这种恩典透过我们在起效,我们成为了载体、成为一个渠道、成为一个媒介,让大师或者是上天的工作透过我们而进行。而假如我们只是冥想,闭着眼睛无限地冥想,但却不让状态向外扩展,这就和水坝一样,没有任用处。必须一直不停地流出去,透过我流向周遭的一切。所以我们就会祈愿“周围的一切都沉浸于对神性的思念”。所以当我们发出这种祈愿的时候,会以某种方式提升我们早间冥想的状态。假如在冥想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的体验,你们还会坚持自然之道吗?任何人都不会。如果在冥想的时候或者在冥想之后没有任何体验,你为什么会继续冥想呢?肯定会放弃嘛!

我们看看自己生气的时候或者是很烦恼的时候能不能冥想,心里妒忌的时候看看能不能与大师或者上天相连,你一定会失败。这并不容易,即便你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但是假如你有充满爱的心、慷慨的心、有同理心的心、关注他人的心,有这个状态的时候,只要一闭上眼睛,马上就能够沉浸在灵性状态当中,因为你已经做好了准备工作。不幸的是,我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是跳入冥想中,却没有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这个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准备工作的理想情况是在前一天晚上临睡前我们进行祈祷深思,祈愿自己一起来就会冥想。仅仅这么一个念头就会带来独特的状态,让我们为早间的冥想做好准备。你期待着第二天早上的冥想,你便能够成功地完成自己的冥想。那么随着我们不停地反思自己各种不同的体验,去试着研究一下。比如我之前的生存状态及其带来的体验,当我分析这一切的时候,我会知道当我生气的时候冥想的体验就不太好,当我很烦恼或者妒忌的时候我的体验就不太好。当我去评判他人的时候,觉得他们的墙壁怎么挂满照片,怎么会有这种人用这种语气说话等等,一直不停地在头脑里面唠叨,那这个冥想会怎么样呢?

所以这种成为或者辨别会教我,如果自己变成这样子,冥想的体验就会这样,如果我换一种方式又会如何,假如我很嚣张冥想体验会这样。我只是以各种极端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因为每一种体验都会教我们一些东西。为什么没有那么深入或者为什么能如此伟大,如果能达到如此深刻和伟大是什么因素让它变成这样;如果很肤浅,为什么会这样。这些都会告诉我们,是因为前面准备阶段的状态所带来的结果。这是一个问题,由于慧能持续不断始终都在,所不同的只是我在不停变化,自己的状态在不停变化。所以慢慢我们学会,假如我能变得如此慷慨,有善良的心、充满爱的心,那么体验也会变得越来越好。这下我们的焦点就会转向成为,成为什么我的体验就能怎么样。然后我们也会慢慢发现,我越是谦卑,自己的体验也变得越来越好。而到一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当感觉到自己越是微不足道时候,培养一种不存在的状态,傲慢完全没有用,只是虚荣而已。这样我们就开始向往变成微不足道,希望能够变成什么都不是。以前我们是希望成为,在整个过程中最好的东西就是什么都不是,我们会有最微妙、最令人喜悦的体验。这时候就打开一个新的篇章,会发现极乐也太沉重了,连这个也不要了。可以说这是一个顶点。

所以你们看,如何开始从外在的崇拜或者知识慢慢过渡到体验。然后不断地研究这些体验,为什么会有某种体验,最终发现是已经存在于自己内在的状态带来这些体验。然后我们慢慢学会是这种微不足道带来状态,而不是成为某种样子去炫耀各种虚荣。非但不要把自己看作身体,也不要把自己看作是智力或者是自我、自大。这样我们就能够超越这一切,进入那种不存在,进入极乐,甚至超越极乐。

那么,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只有这些。希望我们能够沉浸这些细微的方面,去探讨究竟是什么东西在阻碍我。自然之道似乎做出这么多承诺,为什么我却感觉不到,为什么我没有办法让这些种子在我的心中发芽成长。你要制造良好的环境,制造爱的灌溉,坚持不懈,这些成果必然会在那里。好了,那么我们来处理一些问题。

问:第一个问题好像和您刚才已经提到的一些方面有关系。尽管我冥想了20年,也在定期使用放松的方法,我的睡眠还是不太好,有时候可能是身体的疼痛会让我辗转反侧。我的修习和生活都会由于睡眠不足而受影响,没有办法变得比较有规律,作息不规律让我的冥想也受到干扰,这样冥想下去有没有用?谢谢!

大师:如果能解决问题你就会停下冥想了,但是我并不觉得这么做是明智的。你看,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巴布济大师说我们应该冥想,而有关睡眠这方面,他说要坐着冥想,不应该躺下来冥想,因为那会让你进入睡眠。他已经把解决方案给你了,你躺着冥想很快就会进入睡眠,明白我的意思吗?好了,下一个问题。

问:有没有具体的方法,通过我们的祈祷或者修习来增加社会的和谐,减少贫富之间的差异、欧盟的分裂、家庭内部长幼之间的隔阂,甚至是种族和民族之间的矛盾?

大师:这些超越了我们的能力范围,我想首先应该关注自己,这并不是自私的意思。关心自己的意思是,你一旦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在自己的心中制造了和平之后对你很有好处。你去评判别人,法国人如何、德国人如何或者叙利亚人如何,他们是怎么样就让他们怎么样好了。有时候我们才两个人的家庭里面可能都会有分歧,如何处理才不会吵架,吵架只会激化矛盾。冥想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并不是好像有个魔术杖一样。我们可能对冥想和祈祷抱着太大的期望,能够在我心中制造和平已经足够了,如果能够在家庭内部带来和谐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它会产生波纹,但这只能交给上天和大自然。我有没有充分掌握自己,如果没有我怎么可能去控制别人,不可能的。

所以还是先关注自己,掌握好自己的情绪,掌握好自己的家庭生活,互相滋养,确保彼此意识的扩展。我想这可以说是最伟大的成就,其他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就像我前面向大家所提到的,让我们自己内在的状态动态化,不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让它能触及周遭的一切。哪怕你在商场付钱的时候,带着自己的泰然说话,带着自己的泰然微笑,也让对方微笑,仅此而已。这确实会感染别人,能触及他们的心灵。慢慢地,当你再次遇到他的时候,他马上就能分辨出来你不一样,然后你就可以开口去和他谈谈冥想。之所以有这种机会,是因为你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就像我们不会在冥想中保持烦恼的状态,同样你对收钱的人摆出很烦恼的样子是没有用的。

我只是举个例子而已,你们在每日的交际中也许都能够想到这样的例子。请随心,如果想生气就尽管生气,但是你要充分意识到自己在生气。有了这种意识你的生气就不会持久,很快就会变成慈悲,很快你就会后悔。就像巴布济有这么好的表达,愤怒脾气无法消灭,这是上天给予我们的。那可以怎么样对待它呢,表达出来吗?你可以转化它,如何转化?清醒于它的出现,越来越清醒。所有这些细节都在于观察,然后看看它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为慈悲。你就假装看看自己去做这个试验。我们常常会谈起世界和平,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平衡、小区里面的和平、家庭的和谐。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应该去想世界和平,但是首先去处理比较容易的问题。自己连路都走不了,还想马拉松干嘛?

问:有一个关于愤怒的问题,但是您已经直接回答了。所以我就直接说下一个问题,感觉很难吸引别人参与满心,除非有私人关系或者是与一个群体连接,我们需要制造一种环境来让人去理解,达济有没有一些建议?

大师:说实话我并没有什么建议,我们只是希望通过满心让全世界的人知道,并不是说他们第二天马上就开始崇拜大师,这是错误的。我们的概念是让他们知道,触及他们的心,至少有那么一次,让这个种子也许不是今天,也许在两年、十年后,他们会说曾经感觉到这么一个东西,他们就会回来寻找冥想。我们要继续往前走,我们现在没有时间停下来一个一个去哄着,就像当年有人哄着我们那样。我们必须很快地继续往前走,而不要担心有谁能跟着我们走。

所以我们与这些寻求者所做的第一次练习必须带来深刻的体验,以至于达到这样的效果,好像一百次的一对一集中到这一次。很多人会提出“你说要做三次一对一,如果一次就能够给出十次一对一。”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可能性?如果进行一次一对一,有没有办法事先想好按时间今天、明天、后天、大后天每天都有一对一不停地进行。所以,第一个种子提前订好时间就可以祈愿,我希望你们当中有些人能理解这个意思。这只不过是一个祈愿而已,希望明天发生一个一对一。当这位第二次坐下来冥想的时候,明天或者后天他就能接收一对一,就相当于第二次入门冥想。我不是过于简化自然之道,但所有这些可能性都存在。这并不代表明天完成一个一对一,就是把未来所有的一对一都一次过做完了。并不是这个意思。不要那么快,我们也有一些局限性,所以这种滥用不太好。但是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激情,应该在我每次进行一对一的时候可以把未来的各种可能性都带进去。

所以,我们还是做好自己的工作,遇到第一次入门的工作,祈愿它能成为最成功的一次,他们就会到来。但如果你一直不停担心“我希望这个人明天还能来,后天还能来,还能定期参与集体冥想”那就没完了,要一步一步来。好吧,下一个问题。

问:亲爱的达济,作为一个治疗师我已经进行了很多年满心冥想,但是有一些疑惑,我如何可以融入,疗法和冥想能够同时保持界限?所以我还没有组织满心活动,希望能得到您的一些指导。

大师:谢谢,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它会让你去思考我们生活当中的主次,究竟是把自己的物质生活融入灵性生活,还是让灵性生活贯穿物质生活。当我已经决定目标是我的灵性生活的时候,而其他一切只是各种机缘而已,只是用于支持自己的灵性事业。将物质生活带入自己的灵性生活只会使其受到污染,虽然这个污染不会很严重。但是如果把自己的灵性生活去感染物质的生存,那就是把较高层次的东西带入较低层次,并提升较低层次的东西。

所以,并不是说在自己的职业当中纳入满心就会在质量上打折扣。融入冥想的元素,我的职业甚至可以说会变得更好,假如有机会我可以从这个角度去为他人服务。所以我们这种努力不是为了平衡生活。所谓物质和灵性的平衡是不可能发生的,必须使它们一体化。

问:有两个问题比较相像,一个是如果我们单独在家里加入集体冥想,集体冥想还有价值吗?另外一个,有可能的时候是不是应该亲自到场参加冥想?

大师:进行一对多还是一对一比较好,这也是我最开始担心的问题。我也讲得很清楚,遥距一对一以及遥距的集体冥想只能作为例外进行。大家应该努力争取亲自到场,如果不可能当然也不必担心,但是你不能滥用这种自由。因为我在加尔各答、孟买、德里都见过一些情况,三十层的高楼,也许在三十楼有一位修习者,十五楼有另外一位修习者和导师在做一对一,而那位就坐在顶层进行。我说这就确实有点滥用了赋予我们的自由。也许到一定的时候,丈夫也要给太太做一个遥距一对一,到底要把这个东西变得多夸张?

我还记得在冥想初期,我们会从男生宿舍徒步到导师家,大概要花45分钟的时间。有时候是独自一个人,有时候可能有五六个人和我一起。但是每次我都会做好准备,在自己的衬衣上戴上徽章,做好准备我接下来就要去接受一对一。这徽章一放上去,我马上状态就不一样了,整个45分钟都感觉自己与大师连接在一起。带着这种准备工作和导师面对面坐在那里,你无法想象,完全是达到另一个世界,甚至很难回来,就因为这45分钟的准备。而在这45分钟之前,当你心里想好要去一对一,从那个念头开始“我在两个小时后会与自己的导师在一起”,他就已经开始在你身上工作。

所以我觉得,如果我们不去利用这些面对面的一对一,我们其实会失去很多东西。面对面的一对一可以说是对我们最为有利。遥距一对一只是为了那些由于离得比较远而没有机会与导师见面的修习者。对于这些比较新的人,可能还没有太大兴趣,我们就做出一点妥协。但是这就好像有一个小孩已经两天不想吃东西,你就会妥协“好吧,你就吃一点薯条好了。”他也许很开心,但这个是垃圾食品,不是吗?但是他不愿意听“你不给我薯条,我就什么都不吃。”所以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家长经过两天看着孩子饿肚子就会放弃,“干脆你就吃薯条好了。”所以就是这么一种情况。“我去不了伦敦”“这冥想大厅这么远”,“没关系,你这笨蛋就坐在你的家里。”请原谅我用这种语言,但是我想表达我的观点。

问:请问什么叫做爱?我知道母亲对自己婴儿的爱,但是一个成年人如何能够去辨认,然后如何能够让爱成长并触及周围的一切?

大师:我想这个问题很深奥,但是它的回答很简单。当我们去爱别人的时候,什么时候会出现这种爱的问题,在你有很多疑惑的时候。比如说你想接受,但是经常上当受骗,对方说“我很爱你”,难道那还是爱吗?我就要想一想“他曾经答应我如何,后来却怎么样。”所以由于曾经受骗,你就会想爱到底是什么。我想我们已经失去了这个词语与感觉之间的联系。在很多社会就没有一个词可以表达爱,或许爱这个词在那里根本就不存在。鸟类不会用语言表达吧,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如小鸟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它在不停地鸣叫,想表达自己口渴或者肚子饿了,由于发出的声音所带着的感觉让母亲能够明白它可能是口渴或者肚子饿了;如果母鸟听到另外一种声音,它就知道是心爱的雄性在呼唤它。

所以,你们提到上天的时候能不能感觉到上天,听到爱的时候能不能感觉到爱?你们到底想不想去感觉,我们有没有成功地从自己身上向他人反映出一种神性?只有当我能分享自己内心神性的时候,我才能感觉到对方身上的神性,必须从我这边开始。所以爱这个概念始终会让人疑惑,因为我们是想分析别人所说的爱。如果是发自我这边,那就会准确无误,要么有要么没有。而最重要的事情是我有没有给出足够的爱,最终只有这一点比较重要,并不是接收。任何时候如果接收越来越多的爱,哪怕是来自上天的爱,而你却无法给出去,会发生什么呢?会出现愧疚“我的母亲那么爱我,但我却没有照顾她。”你没有回应,愧疚就来了。但是当我不停地给出去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愧疚可言,只有付出、施予的喜悦。如果你带着某种期望,那就不再是爱了。好了,下一个问题。

问:亲爱的达济,您好!我们如何可以远离二元对立,比如有一些情况下,精神或者心灵上会出现两头为难不知道如何取舍。我们如何能够提升自己的决策能力呢?

大师:这是我们聚会的时候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样。没关系,今天我想分享另一个视角。你去回忆至少十个自己一生当中所做的决定,把具有重要意义的重大决定写下来,自己当时是什么情况,做出的决定是怎么样的。然后你去探讨其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比如说经过了十年的痛苦或者喜悦之后,那些让你很喜悦的决定,当时的心或头脑处于什么状态;当你在过去做出那些错误的决定的时候,你的心或者头脑的状态又是怎么样的。你们知道我想说什么吧?现在有一个新的情况你要做出决定,你现在的心态、精神状态和前面哪一种心态、精神状态相似,到底会带你走向后悔还是喜悦,这是一个解决办法。好,下一个问题。

问:您曾经提到,很遗憾很多修习者变得越来越敏感,但却没有力量去掌控这种敏感度,如何去培养这种力量?

大师:我其实是在反思大师很多年前提到的一个问题。有人希望能够培养像巴布济大师那种非同一般的敏感度,当然这也是发自一种善心,他希望能够在对方没有开口之前,就感觉到对方的需要从而更好为其服务,能有这样的敏感度。巴布济说,好,如果你有这种敏感度,别的东西也会来到你身上。比如说别人的头疼就会在你身上反映,你能不能应对?或者有人特别讨厌你,你在心中就能感觉得到,一旦知道对方有这种仇恨涌向你,你会做出何种反应?有时候不敏感处于无知还是很好的。如果有无比的宽容,即便知道对方恨自己也会笑脸以对,甚至可以去转化对方,把它当作一个挑战。但是如果你想,“他怎么能恨我,我要好好教训他。”如果只想着教训、只会起复仇心,这种敏感度有什么用呢?所以不如培养宽容,有了宽容你的敏感度也会伴随而来。如果一味强调敏感度,也许导师可以给你一对一,让你的心变得特别敏感。感觉到各种各样的体验但却没有宽容,恐怕不会带来任何好处。但是如果能变得越来越宽容,那你的敏感度自然而然就会出现。

问:我怎么知道自己的头脑处于稳定的状态,是我在精神集中于一点的时候吗?但是如果我只想着一件事情,我会发狂,请解释。

大师:可以是宁静、可以是泰然,即使你在处理很多的问题或者同时在进行很多周围全世界的工作,或者是在跟自己的儿子、妻子聊天,这一切都依赖于你。我们带着一个念头“心中有圣光”开始。在印度禅那的概念是瑜伽八支里面的第六步或者第七步,第八步是三摩地。禅那不完全是冥想的意思,禅那包括太多东西,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只谈到其中一个方面即冥想。这种思想、感觉和扩展都是同时发生的。但是开始我们是从一个念头起步进入深思,再进入吸收、渗透,变得沉浸在冥想的状态,从头脑变成超出头脑和精神的范围,自己好像完全不在了,这就达到了三摩地的感觉。在感觉的方面,思想只是直线性的,深思可以是多方面同时进行的。

所以,思想慢慢地走向深思,再进一步转向感觉。达到感觉后就没有时间的局限性,感觉是多方面的,可以在过去或者展望未来,甚至可以到达远古,甚至达到自己过往的生世,甚至也可以是未来的东西。它包含了那么多方面,不仅仅是我们这个生存层面,还包括其他的生存层面。所以,想着一个念头只是为了让我们能够从一个层次跳入另一个层次。如果能够一心多用,同时去做一切,何乐而不为?我只会说恭喜你。你可以同时拿两样东西去冥想,很好呀,没问题,只要对你有帮助就好了。

问:请问什么是解脱,真正意义上的解脱?

大师:解脱表面的意思是摆脱生死轮回,这里解脱的意思是摆脱二元对立。直到我们还处于心区的时候,我们会谈到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第四点、第五点,二元一直都在那里。我们会超越这些进入宇宙区,这时候就不再有二元。一旦进入宇宙区,我们就说这个人已经获得了解脱。

问:我们如何用简单的步骤去达到没有杂念的境界?理论上我们说忽略杂念,但是现实当中我发现很难做到,同样也觉得很难达到无断思念。您能不能给出一些步骤?

大师:我给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没有去找过朋友借钱?比如银行贷款,如果你没有足够的信用,银行就会拒绝给你贷款。你要钱的时候它会拒绝你“对不起,因为你没有足够的信用。”当你有钱,不需要钱的时候,银行经理就不停地给你打电话问你需不需要贷款。这就很矛盾。上天也是这样,你太努力、太挣扎希望自己没有杂念的时候,这就不会发生;当你放下,慢慢地它就会出现。如果你太过努力只会适得其反。所以不要太过挣扎,请放下,甚至连神性光都放下,只是带着这个念头“有东西在我心中”,放下其他一切。但是不要太强求这种放下,这个情况确实有点疯狂,要么有、要么没有,你必须放下苦苦寻求三摩地。

问:亲爱的达济,请告诉我们如何说服修习者接受满心,有些人不愿意接受。

大师:他们不接受就算了。我与很多人分享过,在拉喇济那个时代有没有一个组织?

问:没有。

大师:没有罗摩昌德拉静修会,也没有自然之道。有一个体系,有个冥想的法,有些人冥想,有些人做各种仪式,有一些人念经,还有一些人只是放松暂时什么都不做。好了,体系慢慢演化,巴布济创立了罗摩昌德拉静修会这个组织。当时有些人反对巴布济“你这么愚蠢,还要创立组织。拉喇济从来都没有这么做,而你却把这条道路称为自然之道,你凭什么?伟大的拉喇济都没这么做。”很多人就放弃了,拉喇济时代的只有两位修习者支持巴布济大师。

然后你们看看,我们大师查理济出现以后,罗摩昌德拉静修会和自然之道一切都经营得很好。但是我们大师在1990年代出于需要成立了自然之道灵修基金会。是什么需要呢?因为巴布济的儿女把大师起诉上法庭,认为他们才是灵性的继承人,资金不能通过接班人流出去,他们不承认接班人。我们也知道由于法庭的腐败两种可能性都可能出现,所以他就成立了基金会组织,以便能够保护好静修会的财富,让培训能够继续进行。那时候也有人反对说“你凭什么建立基金会?”有长达10年的时间他根本没有告诉别人,在印度很多人都不知道,就是因为怕不被接受。

那么现在我们有一个很美妙的情况,有那么多的组织想要尝试自然之道,想要尝试我们的冥想,但是不希望染上宗教的色彩,不要变成罗摩昌德拉静修会、不要变成自然之道。那如何去称呼?你要为他们服务,比如你到一些公司、到一些学校、到一些大学,怎么办?我们就想到这个名字——满心。越来越多人很好地接受了它。既然大家都在接受,都在欢迎我们,那么你的问题在哪里?我们提供的就是自然之道,并不是搞什么别的玩意。如果你希望封闭心态,我不会跟你吵架,你完全有这个权利。我们也不会辩护说我们会在20年后才推出满心。你要么接受、要么不接受,慧能始终都在,接不接受都无所谓。但是,当你的心态封闭的时候,只需要稍微留一点开放的空间去看看自己的体验会教你一点什么。如果你心态开放、正确判断,你的体验就会良好;而如果相抗衡,心态就会变得封闭。看看自己的体验会怎么样,就足以判断到底自己所做出的决定正确与否。你自己去判断好了,不要过早下结论,好好地研究一下。

比如有人说他们企业的安康计划有这么多基金,但是有一些规则,比如说在美国罗摩昌德拉静修会不能接受这些资金。有些企业没有办法捐钱,而有些静修中心可能争相要求捐款,所以我们就安排可以接收这些资金,同时也可以纳税。我们的冥想是不收钱,但是资料、发放的东西,而且组织本身也需要花钱。他们不花钱其实也无所谓,我们也照样会去。

所以,我亲爱的前辈们请三思而行,你们的灵性也依赖于心态的开放。我不要求你们接受。你先接受,再看看自己的体验怎么样,不接受的时候再看看自己的体验怎么样,然后再做决定。

问:当进行清心的时候,用《从自然之道看皇道瑜伽的功效》这本书中提到的A点冥想和B点清心,我们怎么知道已经找到了准确的位置?是在清心的过程中凭感觉,还是一定要用手指去确定位置?

大师:一开始其实可以用自己的手指量度。我其实见过一些很可笑的情况,想跟大家分享。有一位修习者说“我想在那个地方纹身”,有人说要在A点和B点涂上颜色,干脆印在上面。我想这就有点过了,不需要那么准确,只要有感觉就好了。经过一两次之后,你也能大概判断A点在这里、B点在那里,你的感觉足以指导。

问:亲爱的达济,如果有人希望停留在心,请问还需要不停地祈愿大师在做这个、大师在做那个吗?

大师:应该只是一次而已。你把焦点集中在心,然后说大师在那里,只是那么一次而已。就好像你在开灯的时候,不需要一直不停地去按开关,而是按一下就开了。你要有信心。

问:下一个问题,我照着念“从思想到感觉,神性在心中,我觉得自己在消失,但是同时我又感觉不到爱,但是对您我是感觉到爱了。”

大师:那问题是什么?

问:我也不太清楚,所以我就照念。但是假如我没有理解错,这一位是在试着走向感觉,而不是思想。

大师:这个没关系,只要成功就好。而且你让它自然而然地带你到哪里就去哪里,这是从思想的层面进入一种深思的层面,最终转向感觉。我不能强迫自己的头脑说“下面你要深思、下面你要感觉。”放下这一切,它会自然发生,都是需要自己的时间、自己的节奏。而有的时候只是闭上眼睛,根本没时间说心中有神性的光,你就已经马上消失了。好!

问:葛木雷什大师,您会建议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如何能够充分利用满心?

大师:我可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在你自己的层面尽己所能。

问:还有一些问题从英国不停地传过来,你还想去解答那些问题吗?

大师:我想我们就暂时到此为止吧!因为已经超过一个小时,而且我精力也快耗尽。所以,如果你们喜欢,可以把这些问题发给我,然后我可以把答案录好或者写好发给大家。

主持:谢谢您!

大师:谢谢大家,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