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九
by Daaji, December 02, 2017, Kanha, Hyderabad
大家好,我们继续讨论格言。今天我来给大家读格言九:“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生活走向高尚,以便在他人中唤起爱心与虔敬。”巴布济作为注释写到:“我们从思维中获得能量,这只有当我们在自己创造的和圣者创造的东西之间制造出完美和谐时才有可能发生。行为一词——实际上带有广泛的涵义,涵盖了次于至高者的整个领域。神性行为具有一致性,但那只是某种意义上如此。例如,祂对一切都给予同等的光;祂创造了空气让一切都能呼吸,还有其他许多培育生命成长及维持我们生存本身的物质。这可以被理解为大自然行为的一致性。
也有其他东西会以改造过的形式呈现自己,这些通常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显然当一件以陶土制成的物件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对它的喜好将随陶土质量而增加。同样,当一个人在适当改造自己之后走向上天时,祂也会刮目相看。这就说明了我们应该进行这样一种自我改造,以便能帮助我们成为祂眼中的焦点。我们应该效法大自然的这种行为并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上述大自然的行为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显现。不同物体的色彩斑斓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一朵花绽放着艳红,旁边的一朵花是黄色或蓝色。于是大自然以不同的色彩展现自己,每一种事物按自身的容量和价值获得应有的份额。换言之,大自然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对待万物。
这个例子必须被牢记在心中,并且应该引导我们按此来塑造我们的行为。充分考虑到每个人的合理需要和公平权利,使其能够紧密依从于大自然的属性。(我再重复这一点)这个例子必须牢记在心中,并且应该引导我们按此来塑造我们的行为。充分考虑到每个人合理的需求和公平权利,使其能够紧密依从于大自然的属性。这将使行为的影响力加强并让人为你所吸引。这也会在他们心中制造出爱的感觉,并使其开始以一种适当的方法来与你相处。”
在这里,巴布济全然说明这个原则,也就是拉喇济的原则:灵修是我作为大师的义务,而徒弟的义务是调整自己的人格。只需一瞥,拉喇济就可以提升一个人,这是巴布济所说的。徒弟这边还缺乏什么呢?只不过是正当的行为,在这里就特别强调这一点。我们真的需要严肃的去对待这一点,要调整自己的行为与生活,包括行为和生活两个方面。什么叫做生活,我们如何生活,我们的生活方式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交流,如何在某种环境下共处,衣着如何,用不用香水,你的肢体语言反映什么,你如何看待别人、如何看待弱势群体、乞丐等等,很多东西。这一切都能反映关于我们的事情,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
这也代表着我们如何生活,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应该在他人心中产生妒忌或羡慕。这就代表需要简化,简化到必要。巴布济在第三条格言中也提到,要做一个简单的人,能够与大自然相同。我在这里加了神性,以便把这个自然变得更加清楚。这倒不是说要住在树上,而是要简化自己以便能够吸收神性品质。而当我们达到了这种基本需要的程度时,就有可能在他人心中唤起这里提到的这种爱心与虔敬。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目标。如果你们去深思,巴布济说我们的行为应该在他人心中唤起爱心与虔敬,他说的不是在自己心中唤起这些爱心与虔敬。无疑自己没有的在他人心中也无法唤起。但是这个程度必须更高一点,比只是爱上天的虔敬稍微高一点才行。
所以东西都是从上到下,所以你要让人出现这种爱心与虔敬,意味着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虔敬这个词的英文来自拉丁文,里面涵盖两个意思,一个是虔敬,还有纯洁的意思在里面。它也有另外一个意思,指的是懂得履行自己的义务、责任感。假如能坚持履行自己的义务,这个行为就达到标准,自然而然地就能够在他人心中引起这种共振。如果我都没有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别说爱心与虔敬,连基本的尊重都得不到。
所以巴布济在这里所说的是较高层次的行为。必须发自我们内心,产生这种振动,以便让对方不会因我们的生活方式受到伤害,不会因为我们说话的方式受到伤害,或者我们如何忽略他,如何去笑,也许你脸上是一种笑容,但其实背后的目的是嘲弄别人。一切都要变得很简单、基本的这个程度。这需要不断深思。有没有可能培养虔敬、纯洁,却到处炫耀?不可能。很多圣人贤士以各种打扮、各种外貌,在印度四处游走,他们并不能唤起这种虔敬。你跟巴布济一样穿上腰布到处走,只靠调整外表,难道就能唤起他那种爱。我们需要吸收他的那种状态,需要去培养他那种内在环境,必须在自己的内在制造相同的环境,这是没有办法模仿的。
这可是上天赐予的礼物、诸师赐予的礼物。我如何能接收他存在于自己内在,他那个内在环境的礼物怎么能得到呢?只有当我能够变成一个完美的容器。如何成为一个完美的容器,以便能够接收他所有的一切。我要变成完美的真空,彻底地清理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给出清理这个方法。然后,你的生活方式要达到如此高的层次。巴布济在这里提到,让它走向高尚,以便甚至不需要做清心。这不仅会停止制造印记,也就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不仅停止制造印记,甚至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不会在他人心中产生印记。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才会感到平静,感到某种与你可以共处的关系,没有要求任何东西,没有强求任何东西,只有一种充满爱的关系,只有纯洁主导。这就没有任何狡猾可言,没有杂质可言。
这就是为什么他反复强调行为、责任感。我此时的义务是什么,根据我的环境、所在的位置,无论是属于我的朋友还是我的亲戚,或者某种我自己所处的环境,比如说商业上在办公室、职场,或者在农场,我在那里如何为其做出贡献。但是我不能假装自己很虔诚、假装自己很纯洁,我必须制造一种真实的关系,我与创造者之间有一种真实的关系。要凭自己的良心,你是否能让良心满意。你不论做什么事情,要稍微分析一下。你在静修院或自己的房子外面,丢一些塑料袋,你的良心有没有被唤醒到这个程度。很多人都有良心,但有没有这个能力去行动,我们敏感度是这样来的。你随便到处丢东西,你的敏感度这时候到哪里去了?假如你对这些小事情都不敏感,怎么可能对非常微妙、不易用眼睛去辨别的东西变得敏感呢?要超越自己的感官去变得敏感。这需要起码的投入,哪方面的投入呢?就是倾听良心的声音来引导自己的行为。而当我被不断提醒自己的义务何在,这恐怕不是一个良好的情况。想象你的妻子或你的父母不断告诉你,你应该如何,你不应该如何。这就说明在不停提醒你忽略了自己的责任义务。什么时候需要不停提醒?当你未能履行自己的义务的时候。这恐怕为时太晚。当良心开始折磨你时,只不过说明这种提醒已经太晚了。你已经没有履行自己的义务,这下被提醒你做的不对。所以良心鞭笞是后来才发生的事情。假如我做好了,良心就不用告诉我不要这么做。
我写了一两句话来进一步扩展,我只是念出来,看看你们怎么理解。“虔敬,在我们心中所出现的这种虔敬,源自我们的心。它来自自身以外。当我们腾空自己,当我们保持祈祷的状态、保持接收的状态时,它就可以成为一种永久的东西。虔敬无法练习,纯洁无法练习,神性无法练习。我们可以变得虔敬、纯洁、神性,但你没有办法把它练出来。”
在每日当中如何去把这个格言付诸行动,每时每刻,我认为这其实覆盖了所有的东西。对于第一个格言,做完冥想就不用去想了。最后一个格言,做完祈祷就不用去管了。就像我们昨天所谈到的那个格言,也是这样,你带着对上天的思念进食,然后就可以忘记。别的都不用记着,但这项格言可以说是对我们生存每一个小细节都适用。
我发现很多时候,人们会变得如此虚假。尤其是当他们与我们的查理济交往的时候。从他开始,自从我认识他以来,我就每天看这个闹剧。他那时候曾经担任秘书,83年完全改变了他的生活。经过了漫长的斗争,才能够让大家接受他是巴布济的代表、接班人。有很多人,多数都是假装的,因为巴布济大师给很多这些静修会前辈的这种提升,他们并不是真正靠自己的努力取得的进步,是巴布济靠自己的力量把他们拉上来。无疑某些人的确有成功,但这些人并不会出来说看看我如何,他们不会去炫耀自己的虔敬、自己的纯洁,从而让大家对他们印象深刻,让我们也变得跟他们一样。这种闹剧就开始了,很多人都想跟查理济交流,大师也会请他们过来,让他们能够零距离接触自己,就是希望这种零距离的接触能够改变他们。但是我想这个实验还是失败了。
在他那里,他的生活方式是这种层次的生活方式。但是人们很难去理解,他们只是利用他。他人特别简单,非常简单,纵然有时候能看出他的保护层,就如巴布济有这种朴实,我们的大师就有一种复杂的外壳来把那些不必要的成份拒之门外。有时候他就在自己的卧室、办公室,大家可以跟他拍照,回到自己中心炫耀,看我变得多么虔敬能够零距离接触我的大师。但你却无法跟他们说任何事情。他可以胡乱引用大师的话,多数修习者没有勇气说话或者提出异议,他马上就会说,我大师说如何如何。“大师说如何”,这是一大灾难,你怎么说,你的心怎么说。那些人始终赖着不走,一直不停地在那里重复他的名字,引用他的名字,以便能仗势压人。但是你给他人留下这种印象难道是为了唤起爱心与虔敬,来制造手足之情?你的目的就是让人嫉妒。
所以你会成功地制造嫉妒,成功地制造不和谐,成功地毁掉这个中心。你利用了大师的名字,用他的名义来给自己增光,认为自己如何如何。最近有人告诉我,有个修习者在某个区用我的名字在到处说。我说我甚至两年都没有收到他的来信、甚至没有他的来电。但是他不停地说大师说如何、大师说如何。所以我请求大家,当你们遇到这种“虔诚”的人,用我的名字去跟你们说话的时候,小心谨慎,在自己内心提问,大师会不会这么说,大师会不会做出这种建议。我不介意有人来信确认,假如能够对静修会有好处。我只需要回复一句话,的确我这么说了或者我没有这么说,不需要写很长的一个邮件。但是这样会帮助我们携起手来,不要相互之间制造复杂,这样你也会让这个人回到应有的位置,不敢再妄言。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