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Select a year in the list to read the talks in the previous years.

大中华研讨会上大师与修习者的互动

by Daaji, October 3, 2016, Greater China

大师:你好!很高兴我们今天的修习者可以达到这个水平,问题都想不出来了,没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我也想特别地祝贺大家能够达到这个程度,能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大部分问题从自己的内在就能得到答案。真正的大师始终在我们的内心,外在大师的作用在于唤起我们内在固有的大师,一旦成功了,我们大可以把外在的大师忘记。当内在大师和外在大师形成共振,而且可以持续不断维持共振的时候,可以说我们的修习达到了一个非常理想的境界。那么我们这种徒弟就可以成为完美的徒弟,因为他已经在内在的大师及外在的大师之间取得了平衡、取得了连续不断的共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个过程称为“自我领悟”。因为所领悟到的是内心固有的较高存在,只是目前自己还没有发现而已。

所以,当这个“发现”出现的时候,就会有较高层次的真理就开始出现。不论是我们的家长或者大师所说的一些话,我们的心也许会同意,也许不同意,而对于内在大师的同意是很重要。所以,假如我们的内在大师能够予以肯定,能够发自内心去同意,那么说明我们还能去同意。换句话说,有同意或不同意都说明内在大师和自己外在所听到的话的意思没有达到一种协调及平衡。当我们的内在大师和外在大师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同意”与“不同意”同时都会消失。那么这个时候可以说我们在自己的内在已经出现合一。正如昨天有人提问,一直有怀疑、没有办法信任,应该怎么样。我当时也表示,在刚开始的时候怀疑没有任何问题,甚至我们应该把它变成一种探索,积极去探索真理。这个情况下我们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去信任,一个是决定不信任。那么,我们另一种态度是保持中立,不会站到任何一边去。但是我们允许这种关系根据未来的路线去发展。 <

下下面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我们的一个邻国,另一个是中国的例子。我们的邻国有这么一个制度,在议会里面通过一个法案:丈夫可以在家里持有多粗的棍子,这有具体的规格说明,直径不能超过1英寸之类的,也就是在法律上不准使用直径超过1英寸的棍子去打自己的妻子。如果妻子有背弃信任的行为,根据其宗教、文化,丈夫完全有权力可以用棍子去打她。下面这个中国的例子,我不知道对不对,是几百年前的事情了。据说曾经如果发现自己的妻子对自己不忠实、不贞洁,就可以处罚甚至可以杀死她。 所

所以可见,甚至面对我们亲爱的人的时候,如果在爱中不断出现这种不信任,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我们同时也知道这种情况。那么何不多去想想是什么事情导致这种不信任出现。正是信任让我们继续走这条道路,而不是每走几步就停下来怀疑。那么不停怀疑的心会耽搁我们的旅程。大家想一想,假如我开车从上海到北京,我也不知道究竟有多远。但如果出发以后,每到一个路口都停下来怀疑,有些人即便知道自己方向没错,但还是会不停地查看地图,打开导航系统去检查。如果一直不停地每走几公里都停下来怀疑自己有没有走错,这种旅程将会如何,大家可以想想。我们知道有信任的地方,这种人际关系才有可能全面盛放。如果我们一直不停地怀疑,我们甚至谈不上能够有下一步。 所

所以,如果我们的心是封闭的,就会很害怕受伤,过于想保护自己,担心未来可能会受伤。这种保护本身也让你没有可能走向全面的盛放。由于自己心态封闭,无法信任,所以导致可能有的发展也会化为乌有。有一位姐妹来找我,说她已经彻底心碎了。因为她已经竭尽全力去维持一段关系,但是对方却背叛了她。后来又找到另一位,就这样一连经过三、四段感情,最终的结果都是对方利用了她。她觉得现在自己的心如此伤痛,以至于完全没有办法去信任任何人。我就建议她千万不能失去信任。因为假如我们一旦把自己的心关起来,不让爱流出去,就跟流动的河水和池子的区别一样,池子里面的水停滞太久就会开始发臭。所以,我们必须想尽办法让爱继续流出去,这样我们才会维持纯洁。 所

所以,在我们被背叛那么多次之后,就会有自我保护意识,然后关起来。在某种意义上,心理上也有一种不同的心态,会针对某个具体的人。但实际上这对我们的问题无济于事,完全没办法帮到我们,没有任何好处。所以你真的想复原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爱下去,就好像没有发生任何事情那样健康地爱下去。当心中有怒气的时候,请稍微等一等,花片刻的时间恢复一下自己泰然的状态。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去观察这种愤怒的姿态,让它慢慢地沉淀下来,让它与自己内在的大师进行对话。然后看看到底是变得更加不安,还是会得到抚慰。得到抚慰之后甚至可以做到用慈悲的心态去面对曾经背叛自己的人,可以去怜悯他。假如有报复、进行反击的心态,甚至没办法闭上眼睛去做好自己的冥想,完全没有这个可能。也许没有高级和积极的心态,但是希望至少能够达到一个中性的状态——既没有爱也没有恨,至少可以恢复中性的状态。 我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到此为止,下面我们就一起讨论大家的一些问题。 问

问题1:第一个问题是,服从与归依对一个修习者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需要跨越哪些障碍? 大

大师:我们不应该人为地想办法去服从或归依,这是随着我们修习的深化自然而然地发生。在物质世界外在身体这方面,大家都知道中国功夫闻名全世界,要练好功夫就要有较强的自律能力,懂得克制约束。那么在精神的领域对纪律的要求就更高,而在灵性中对纪律的要求最高。我们亲爱的查理济大师曾经向一些修习者提问:“以下几种品质当中,你们认为修习者最应该具备哪一种:爱、信仰、归依?”那么大师的解答是:对体系既不需要信仰也不需要信念,对大师也不需要有爱或者归依,只需要学会听从,按照他指出的方法去修习,该出现的自然而然就会出现。 问

问题2:如何处理与大师的关系才能有助于个人修习与灵性进步,而不是阻碍。 大

大师:巴布济大师曾经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大概是在1944、1945年,这封信是写给一位修习者的夫人。他完成这封信就花了三天的时间,里面的每个词、每句话都经过仔细斟酌,深怕这位女士受到伤害,希望不要以任何方式去伤害对方。信函的内容某种意义上也反应了印度当时的文化,尤其涉及到夫妻关系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观念。 当

当时的情况基本上是由祖父母或者是父母去选择媳妇,双方甚至在结婚前都没有见过面,婚礼已经安排好了,他们就会接新娘回家。这个女孩子还在娘家的时候,年少时会非常高兴,甚至童年可能还有一点淘气。这时候她的父母就会对她说,你看将来等你嫁出去了,到婆家你就不能为所欲为,还是趁早学会规矩一点,现在开始做好准备。我们会以这种方式很早就让孩子的心里有一种畏惧,觉得将来可能会不一样,将来丈夫可能不会给予那么大的自由。在不停地听到这些消极的说法之后,她心里面可能会想,嫁给一个人之后到那边所面临的情况是需要做好防御准备,好像要走到一种敌对的气氛里面。所以她会设防,会有一种消极的心态,甚至可能在还没有结婚之前就已经不喜欢自己的丈夫。 但

但是这些婚姻都能够继续下去,不会离婚。在四十年代假如出现离婚,可能会成为全国各大报纸都去报道的事情。因为当时觉得家声和名誉很重要,会想尽办法、不惜代价地维持自己家的荣誉。巴布济的说法是,不用去担心这些事情,其实最关键的是,如果即将嫁出去的准新娘能够以接受的心态走过去,然后能够把对方的家变为自己的家。一旦有“自己的”意识在里面,包括两边都是,婆家也把她当成自己家里的亲人,她自己也有这么一个心态,能有比较关健的这个归属感,这样所有问题都没有了。在一段关系里边如果感觉自己可能是外人,恐怕这段关系不会持久。 所

所以同样,比如说我们加入一个体系开始修习,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必须有归属感出现。那么,与大师的关系会有多种形态,但是都少不了有某种情感上的表现。那么,我们所说的感情,可以是把它当作好像是彼此相爱的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他是你心爱的人,或者也可以把它当作父亲和子女的关系,或者是把它当作对长者的一种尊敬。那么,各种关系都可以,但必须在其中有一定情感的产生。我个人而言,对巴布济也好,对查理济也好,我自己选择的感情是当作父子的关系。当我进行临睡深思的时候,我就好像是在拥抱着自己的父亲去睡觉,就是这种情感。 问

问题3:如何知道自己到达修习的哪个阶段或者轮点?或者是某个阶段明明感觉一切都可以放下、看得开,可是随着修习又不断看到越来越深、越来越多的恐惧和欲望,怎么感觉道路越来越狭窄? 大

大师:我可以用两个方式去解释这一点。一个例子是爬山盘旋而上,在攀爬的过程中,可能一边风景非常好,另一边什么都没有。由于攀爬的过程是盘旋而上,所以每到这边的时候就感觉风景特别优美,自己也特别舒服; 到另一边的时候你却感到好像什么都没有。但是我相信这个例子也许无法满足任何人。那么第二个例子,我们想像有个五岁多的小孩,刚刚上幼儿园。如果因为工作的关系,父母必须搬到另一个城市生活。那么对这个孩子而言,意味着环境的变化,朋友的变化。那么他第一个反应也许会难过想哭,不想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 另

另一个是巴布济喜欢解释的方法,我们的胸腔有5个点,下面还有8个点,那么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时候,就好像我们上学从低年级升上高年级的过程。那么每到一个过程,从一年级到二年级的时候就有一个关口,或者就好像在陆地上行走的时候,突然眼前横着一条河,有两公里宽,然后你就不知道如何才能够渡过去,成功地到达彼岸。这时候就需要有人来帮助你去渡过难关。但是,问题是我们这里的一个个关口,在跨过的时候,过程中难免会有些难受。那么,我们可能会比较喜欢享受快乐的时光。但是对大师而言,他并不喜欢你长期呆在一个地方,他希望你能够尽早到达下一个阶段。但是每次他这么一推,我们就好像有一点受惊。然后时间长了,我们就会觉得对灵性不断发生变化的这种进步不敢信任。那么尤其是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大家要特别小心,遇到这些一个一个关口的时候,大家要尤其小心面对自己的心态。 那

那么,我们曾经有一位德国的修习者,她来到我们的办公室,她特别高兴地跟我说:葛木雷什呀,真是太棒了,然后述说自己的体验多么美妙。我就送给她一本日记本,叫她在第一页写上:“亲爱的大师,我今天感觉如何如何,我特别喜欢。”然后又让她签名。她说“为什么要写呢?”,但是她还是写了。写完之后我告诉她这个阶段不会持久,下面等你到新的阶段的时候感受会不一样,你不一定会喜欢。但是当出现不喜欢的时候,请翻开这个日记本,再看看自己亲笔写的,认为这是一生最佳的一次选择,也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最好的一件事情。过了几个月,她写信给我,“亲爱的葛木雷什,我好像没有什么难受的这种状态出现。是不是说明我没有在进步?因为我依然状态良好。”所以,这下她就变成期待不好的状态出现。这也可以说是进步的一个良好标志。 那

那么由于这些变化,我们可能开始对灵修的兴趣淡化,有时候会出现一种情况是停止参加集体冥想。一旦出现这个情况,我们可以打电话去问候一下。打电话不是去问他怎么不来集体冥想,而是去问候一下是否一切安好。如果是导师,也可以通过匿名冥想,或者约好跟对方进行一次遥距一对一,来提供支持。 问

问题4:大师说过,灵性进步由大师负责,外在品性由修习者自己负责,外在品性讲究是非善恶,而自然之道不区分是非善恶,这是否矛盾?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大

大师:的确,灵性进步由大师负责。但至于另一方面,大家应该仔细想一想,去深思一下,为什么会提到这个外在品格的问题?我们说的这种模范的品格,其背后主要目的是外在的行为品格应该和内在的状态相匹配。比如以钻石来比喻,假如把那些漂亮的钻石套在水牛身上,恐怕说不过去。我们想一想,换一个角度,假如大师既能促进我们灵性上的进步,同时也能转化我们的人格、改变我们的行为,那请问我们自己的贡献在哪里?我们还需要做一点什么呢? 所

所以,他其实在负责主要的工作。假如我们连这么一点责任都没有,我们自己品格方面都不需要自己去调整,恐怕在冥想中我们也得不到任何的东西,也就失去其愉悦。就好像有一些人其实是个富翁,但那笔钱不是自己挣来的,是不劳而获。在这种情况下,你会发现这种人其实充满怨言、有很多的不满。之所以这样,那是因为虽然在别人看起来已经很富有了,但自己内心知道实际上这种“有”和自己没有任何关联。所以,我对于品格的理解就是节制,就是中庸、不偏不倚,善用一切资源,该是多少就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