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Select a year in the list to read the talks in the previous years.

第十项格言

by Daaji, December 31, 2017, Kanha, Hyderabad

早上好,姐妹们兄弟们!

十分欢迎来自大洋洲和非洲的兄弟姐妹们,谢谢你们来到这里。我想继续讲十项格言。我们在欧洲研讨会讲了格言三、四、五、六,在孟加拉讲了七、八、九,这一组我试着完成第十和第一、二。所以我们就从第十开始。我首先念一遍,然后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想法。

格言十:临睡前,去感觉内心真如的存在,为无意间犯下的错误忏悔。诚心祈求原谅并带着祈祷的心誓不再犯。

人的至善至美在于真正意识到大师何以为大师,而自己则是祂的仆人,全心投入为祂服务。(我再重复一遍)人的至善至美在于真正意识到大师何以为大师,而自己则是祂的仆人,全心投入为祂服务。如此可以在自身创造出否定的状态,从而吸引祂直接的目光并建立与祂的连接。至此,需要履行的义务固然义不容辞,但可以保持连接完好,以便让大师的伟大铭刻于心,而自己也有可能被纳入祂的视线中。

一名徒弟除了大师对自己的关注以及自身与大师的连接外,其余的任何事情都不再关心。此时,心的高尚开始转换方向,当接受祂作为大师时,就能将自己无意中犯下的错误或违背了原则,从而令人愧疚的一切完全呈现在祂面前。这样可以让人在大师面前充分突出自己的渺小,大师也必然认为徒弟无意中犯下的错误确实可以原谅,毕竟他充满了祈求之心,而祈求原谅的意愿同样向大师呈现。这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柔情,揭示了真切祈求的心情。这意味着内心的障碍物已经移除,而所承受的重负也已释然。因此,人能够获得一种绝对纯净的状态,如同免受各种杂质、幻影以及粗质影响的圣流一样。这意味我们通过建立虔诚的关系而达到最高的纯净状态。

这也带出了质朴的观念,正如前面所提及,质朴是大自然的精髓,当质朴开始出现并完全包围人的时候,他就能感觉自己完全与之融合。那些之前无法完全释怀的错误已经减弱为没有生命力的赘物。那些无心之失在建立这种关系之前难以避免,但随后将渐渐减少直至最终消失。

在意志力的强大推动的影响下,这些过失开始转为忏悔。忏悔别无其它,只不过是思想波动的颤动在其内心制造出一种真空。来自上面的涌流这就开始转向他,以便保持其与大自然的一致性。由此进入的涌流帮助我们洗刷以往的影响。这便是忏悔的真正形式。

谦卑的感觉,亦即祈求状态的表现,其中包含着纯真的状态。达到这个状态后,某程度上可以说已获得了所有。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可能并非如此。(我再重复一遍)达到这个状态后,某程度上可以说已获得了所有。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可能并非如此。但是这种情况下,他所获得的其实就是这种天真的状态,过失已不再是错误了,因为一切都已经被完全洗刷干净。

这时下一阶段的虔诚就来临了,提醒他不再重犯过错。 这个状态以不断向至高的大师祈祷的形式展现,祈祷大师给予他充分的知足感作为防止重蹈覆辙。由于我们以祈求者的姿态进入这一境地,坚守义务之道就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避免一切大自然法则所禁止的事情。(我再重复)由于我们以祈求者的姿态进入这一境地,坚守义务之道就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避免一切大自然法则所禁止的事情。当我们能够尽可能缩短自己与大师的距离时,就能达到这种状态。因此,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在我们的思想当中始终维持着祂的存在。

这一切最好在临睡前进行,因为到那时人已经从各种事务的约束中释放出来,唯一的想法就是休息和安眠。换言之,这是处于相对较为自由的状态。这种自由也可以被理解为大自然的知足之境。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至少达到了符合大自然的一个方面。

这也是为什么睡前祈祷如此有效的原因,而此时所做的事情将相应地得到调整。因此我们必须从时间中汲取最大的益处,在适当的时刻进行工作。

在这个格言当中,有几个重点我想与大家分享。在整个格言中,巴布济谈到的并不是祈祷,而是祈祷的姿态。很多时候我们会犯下这样的错误,即在临睡前祈祷但并没有做到前面提到的这些,以为已经祈祷了,我的任务就完成了。但是巴布济强调不是祈祷这种行为。他的建议非常清楚,在临睡时去感觉上天的存在,为无意中犯下的错误忏悔。多年来我都很疑惑,为什么不包括有意犯下的错误,我们有那么多的错误都是在有意知道的情况下蓄意去做的。这是因为大师们并不希望我们有意去犯任何错误。这些错误不会被原谅的,我们又不是孩子。

“诚心祈求原谅并带着祈祷的心誓不再犯”,带着祈祷的心发誓不再重犯这种错误。乞求原谅包括向上天祈求原谅,这也让我们以某种方式有责任去原谅他人。如果你希望上天原谅你,要从自身做起,你必须原谅他人。可以扫描一下自己一天的活动,看看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对我而言,当我去分析自己每次活动的时候,我发现损失最大的地方在于当我并不沉浸于祂的时候。一旦我发现自己好象偏离了主要的目标,即沉浸于大师,我只需要回头重新连接。 最大的忏悔在于当你不记得大师了,这一刻需要后悔。什么人会后悔呢?假如你是一个商人,损失了几百万,你会后悔导致这种损失的行为,可能会嚎啕大哭,我失去了那么多。当你认清了与大师保持连接的重要性的时候,心中能感觉到这种损失的时候,自然你的心就会流泪,“我到底做了什么?”所以还没有到临睡前,你可能就会马上改正自己的航向。

那么,在我继续进一步展开之前,首先我们要弄明白大师是什么?我们祈祷的第一句话“大师”,然后这里大师提到,为了认清自己与大师的关系,相对于祂我的位置。在某些传统当中,他们特别提倡仆从、虔诚的姿态。在自然之道中,我们间接地谈到臣服。臣服之境大约在第九或第十点出现,但并不需要我们等到臣服的状态在心中出现。他希望我们能够从第一天起就有一种归依的心。当然不一定可能,但是到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做到的。当我们第一次入门打坐的时候有那么深刻的体验,以某种方式能感觉到我们已经回家了,心就融化了。然后现在就能感觉有人在照顾我,我只需要按他的指导去做,我们的旅程就是这样开始。然后,以某种方式,经过很多年的修习之后多数人会误入歧途,有哪些时刻会导致我们偏离正轨呢?当出现这种作业者的姿态出现时。巴布济谈到,这种虔诚带有情绪就不好了。他进一步澄清,把这种带情绪的虔诚比作木头,湿的时候,有水分就会冒烟,烟雾太多。很多修习者在当中流泪,一开始是可以的,但是成为一种习惯就会带来问题。他曾经表示要把自己的眼泪当作火车头的蒸气,本来应该用于驱动火车,以前如果要让列车停下来,就要释放蒸气让火车停下来。同样我们让这种爱的眼泪流出来的时候,以某种方式会发生什么?不要让它流出来,让它融化在内心。带着很多很多、无比的爱去消化它,消化这种爱的对象,吞下这些眼泪,带着很多的爱去做到。

在自然之道中最悲剧的是继承的问题,这是很大的一场悲剧。虽然,假如没有这种继承,那也就没有了连贯性。但是每次都会对很多人带来很大的冲击。不知道是好是坏,由于这个很多人会被过滤掉。拉喇济大师1944年给出的一个特别信息,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呼唤吧,我把它读出来给大家听听,这是1944年10月26号的信息,拉喇济对巴布济说,“我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有十二年。在这段时间内,我们的兄弟们所经受的损失很大。原因是,在世时我的细体与大家在一起,能确保他们的安全,并能促进他们灵性上的成长”——他其实是想分享大师如何进行工作的机制,在世大师的细体会渗透和照顾修习者——“我的肉身离开后,细体也跟随我回去,然后这些修习者就不再有这些祝福。鉴于此,想要害他们、误导他们的人,或者以某种方式让他们远离我的人就能得逞。当这个过程结束,又有一个新的人物以巴布济为表现重新出现。他的细体现在就在他们当中,他们的安全得到了保证。鉴于此,总是需要有这种控制因素,这就是接班人、代表的意义所在。假若有奇迹般的事情出现,我们应该马上知道是这种控制因素在起作用。”

所以很多人有巨大的疑惑:我到底应该向谁祈祷?当我连接时,我到底应该与谁连接?沉浸于谁的思念之中?有很多问题多数修习者并不会提出来,但是他们一直处于疑惑之中,心中很疑惑。因为一旦提出来,也许会暴露自己的愚蠢,也许有人会说你不忠诚于某某。这里谈不上是否忠诚,一切都很清楚。

巴布济提到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他在某个地方提到,不断向大师祈祷,给自己提供一种知足的状态来防止重犯错误。我们为什么会犯错误呢?我们有没有去分析过,我们为什么会犯错误。多数问题是想要快一点,有贪婪、自我。与某人发生争吵,尤其是自己的亲友,过后就后悔。自我是第一个罪魁祸首,第二个是欲望,希望能快,欲速则不达。但是这种“自我”不断去刺激它,然后让它发挥。假如有知足,这一切就不会发生。你们当中有些人也许能回忆起贾纳嘎国王与八缺的那段对话,他们之间的第一句对话是国王向这位大圣提问,如何才能达到解脱,如何保持这种不执着。这位大圣的第一球就是满分,他说——我还想不起梵文的经文,大概意思是这么说的:如果能培养以下品质定能达到解脱之境。其中一个品质就是知足之境,其他可以说只不过是其结果。知足的心得到保护,所以我们必须在心中培养知足的种子。

当我们向大师祈祷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任何问题,为什么会去祈祷呢?当不需要纠正航向,不论有意或无意你没有犯任何错误时,这样还需要祈祷吗?的确当我们祈祷的时候,其实是在做出一种宣言,说明自己的不足,自己的不合格,“主啊,我不合格,请帮帮我”。当我把祂称为主的时候,自然我的这种姿态、心中的感觉就是归依,就是接受祂如是的样子。当你在心中感觉自己如此渺小,将祂视作最伟大的时候,在心中就没有卑微的感觉。很多时候你向某人道歉的时候,“我本不应该这么做,很抱歉。”虽然你已经向朋友道歉,却会带来敌意。但是当你向大师表达这种歉意时,会把距离拉近。

我们由于感到自己不值得而祈祷,表达出自己的无可奈何、自己的无助。但是如果仍然嚣张,认为自己没有犯任何错误,我知道一切,这种人得不到帮助,也无法祈祷。也许他在重复这些词语,但并没有出现祈祷的状态、出现应有的姿态。当我们带着这么一个状态以大师这句话开始,马上会发生什么呢?你被融化了,无我之境弥漫着整个气氛,整个过程中祈祷并不是在说我而是说我们。

那么下一个问题是,错误已经犯下了,但我们并不想隐藏,想把它暴露出来,承认我的确犯了这个错误。而我们为什么做这一切呢?为什么承认,为什么忏悔,为什么誓不再犯,以便不要再犯相同的错误。主要目标是想转化自己,变得纯洁质朴,以便能够待在亲爱的祂足下。当我们去观察这种变化,这种人生展开的时候,你们会发现,我们的头脑慢慢开始被训练成时刻能够一边和大师连接,另一边带着那么多自豪感,不是对自己骄傲,而是对所做的工作感到自豪,为某人而进行的工作。整个过程中我们沉浸于,无论是工作还是其他事情,同时始终有一种谦卑在那里。那么当这个谦卑的感觉出现的时候,去回忆一下,巴布济在《真理初晓》中提到的话:当这么一个徒弟出现的时候,大师就容易将其如母亲怀胎七个月一样,然后让他在光明界出世。

所以这个格言带来的结果是惊人的。因为会发生三件事:一方面保持与他的连接,很自然地沉浸于大师,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感到自豪,因为你在娴熟地以大师般的方式去做;其次,无意间做错了一件事情,由于你的忏悔,你会不断地走向完美;第三个就是心中的谦卑会吸引他的恩典,吸引他的目光,他会始终把我们带在祂思维的怀中,直到我们能够呆在其中,保持这种谦卑。一旦我们的自我抬头,觉得是自己在做的时候,就会被踢出来,好像流产一样就不在大师的子宫中了。

这种谦卑会持续到我们仍然陶醉于这种姿态或者这种臣服的心态维持的时候,只要能够放下“我在做”这种心态。我是做者的心态会使一切变得不完美,虽然表面上也许行动是完美的,结果也是完美的,但是假如没有把“做者”归功于上天,就会产生嚣张,就会产生印记。虽然最终结果是良好的,但是你却害了自己,由于你篡位变成了做者。反过来讲我们也可以这样去理解不完美。当我们把否定当作完美之境的时候,远离了否定就变成了不完美。否定说明谦卑,如果没有与这种否定相连,那就说明存在不完美。

所以整个格言都是把我们推往一个东西,那就是变得越来越少,直到归零。忏悔——很多时候我们会向僧人、神父和导师写很长的信,向大师忏悔,这些一点用处都没有。忏悔完全没有意义,假如没有决心确保能纠正净化自己的行为、思想,没有后面的决心,忏悔恐怕没有任何意义,无法转化自己。坚强的决心定然能把我们带到这样一个状态,即不再有必要清除任何杂质、幻影、粗质。当我们过上这种完全不需要誓不再犯的生活时,还需要忏悔吗?我有意无意都没有犯任何错误,还需要清心吗 ?清心就变得没有意义。当我们能过上如此高尚的生活时,甚至不需要清心。睡前的祈祷也不需要,为什么要做。然后我们就变得有资格待在主的足下。所有这些格言都在这里,如果能够正确遵守,我们会见证奥义书中提到的——从不真到真,从黑暗到光明。

那么到此就结束第十格言,下面我们再继续说第一和第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