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Select a year in the list to read the talks in the previous years.

重读《真理初晓》第五章

by Daaji, December 29, 2018, Kanha, Hyderabad

大家早,我们就从《真理初晓》说起吧。这本书是巴布济大师写的。这本书可以说是我们还忙于宗教或某种灵性寻求时,在开始的一种总结。巴布济提到一般的心态,有各种想法、教条、信仰,以及如何超越这一切,试着去理解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如何达成这个目标,称职的向导的品质,达成目标的途径……

我想我们大部分自然之道的成员,都已经很好地认清了教条以及信仰体系的无用。我们当中有不少人也认识到“中心”这个概念背后的意思。虽然几乎所有人都有某个向导,但是较少有人真正理解向导的角色。虽然大家读过《人类进化中大师的作用》这本书,但是对于真正的大师,我想仍然是一种捕风捉影,有时候好像理解他,大部分时候好像并不理解他。如何达到,这些在书中都有。我就想到下一页,那就是《灵修训练》第五章。

这一章跟任何一章一样,每个词都富含深层的意义。他是这么说的:“当今摆在我们面前的道德败坏与宗教堕落,主要是恶劣的环境以及错误的训练所引起的。”这本书大概是1947还是1948年写成的,我不太确定。巴布济是如何预见并发现环境中的这些印痕,他是如何看出这种环境对我们的影响。科学如今已经认识到了环境如何影响我们的培养。这也是基因学背后的一个分支。但是他很清楚,他说:我们现在的这种道德败坏、宗教堕落,主要是恶劣的环境以及错误的训练所引起的。当我们谈到环境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说,我处在的社会或者群体、我的家庭等等。有的人甚至会埋怨自己的父母,说是虐待儿童。但是我极少会相信这种责怪。想一想,自己是父母会虐待自己的儿女吗?我并不这么认为。但是,很多层次的愚昧、无知可以对我们带来影响。这可能是由于父母而发生的。巴布济大师本身还有一些印记残存的时候,拉喇济对他说:“你这个特征来自你的父亲,这个特质就是脾气不好。”

所以,我们所处的环境,包括父母,包括我们的近亲、群体等等,的确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比这个更重要的,另一种存在环境是我们内在的环境,不是外在的环境。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超越我们的能力去影响自己的内在环境,就是有意识地去选择。但是外部环境的确带来了一些影响,内在处于动态。等到我们成年的时候,这种内在构造的动态就已经失去了。我们变得僵硬,各种习惯、信仰,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假如这种训练不正确,你就可以画图去说,这种信念不断延伸会把你带到什么地步。

“现代教育与训练的各种阶段都全然忽略了精神的陶冶。”

这就是为什么他教我们如何去陶冶心神,只有通过冥想。我们整个一生,不论是狗还是人,每个生物都喜欢有一些乐趣、幸福、快乐,没有人喜欢痛苦。信神的会认为:只要我融入上天,就会获得极乐,或者是与至高合一。甚至无神主义者,他们也有这种乐趣、享受、幸福的意识。当至高目标是幸福,不论你是信神或者是无神主义,其实都处于相同的情况。我们能不能享受这种不安中所存在的幸福?不可能,做不到。如何摆脱这种不安?如何保持内在平静?据说需要有反思的心,不停地分析、反省。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如何去深思?这种混乱导致我们无法做出很多决定。但是我们可以远离这一切,只要自己的头脑能够坚定,而这种专注和坚定只有通过冥想才能得到。

所以当我们把这一个又一个的环节相连的时候,幸福依赖于深思,深思依赖于专注,专注依赖于思考能力,思考只有通过冥想才能获得。我们就会发现,定期有规律的冥想,陶冶自己的心情有多重要。这些都是体现在《方法与道路》那一章里面。

“我们想方设法提供良好的世俗教育来让人过上舒适的生活,然而却忘记了领悟本我实质所需要的训练。”

我们太忙于各种杂事,就是忘记了最重要的事情——发现自我。什么叫发现自我?其实就是回答这个问题:我是谁?我应该成为什么,还是要忘记自己?如何认清这一切,看透这一切?我是来自哪里,又走向何方?我生命的目的是什么?没有人能教我们这一切,他们只能给我们指引方向,你朝着这个方向走。但这个指引并不代表目标。大师们会指向某一个目标。但不幸的是,很多人会把这种在世大师血肉之躯当做自己的目标,不论是大师还是神职人员或是僧侣,这就错了,我们就成为师牲。

“对于这个生命最为关键的问题人们似乎不屑一顾。大众学来的好像也只是每天念点经,歌颂一下上天或遵守一些机械般的膜拜形式。如此一生却未必得到任何好处。内在平静始终遥不可及,欲望、贪欲、情感爆发等精神问题也依然如故。”

这也是为什么在自然之道中强调清心。因为只有通过清心可以排除这些印记,这些印记可以引发灾难,这个大家都知道。不论是内在还是外在环境,只会深化这些印记。而我们能够越早完成清心越好。巴布济大师曾经表示,假如需要去重视,实在没有时间,至少把清心做好。他说的是至少把清心做好。

训练主要的目的是让人能够尽可能养成更多的神性特质。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每天早上冥想,或者是不论什么时候进行冥想时,通过慧能某些神性特质就会倾注于我们,通过慧能作为载体。这就是制造状态的本因。这个状态需要我们加以吸收。所以在冥想结束后要深入这个状态,去窥视祂究竟给了我们一些什么作为特质或者是状态。当我们身为导师为修习者提供一对一的时候,稍等片刻,首先从自己做起,制造这个习惯,不要说话,也让修习者慢慢地去吸收这个状态。不要急于到下一步,“一对一如何?”也不要马上就说下次再见。花一点时间让状态沉淀。

每一种状态都应该以这种方式去处理。有时候也许你并没有冥想,但是自己的意识导致某种新的状态出现,自己意识到了,这个时候不妨来个停顿,去深思自己到底得到了什么,深深地去吸收,并与之合一。有时候我们在一对一的过程中可能感到无比的爱,在一对一之后带来的影响也很深刻。不要满足于这个,要吸收,然后要让它强化。这种强化也是很重要的。大师们只是让我们一窥这种体验,还不是整个体验,只是让你窥见一瞥,我们需要把它进一步去强化。如果感觉到一点平静泰然,去深思扩大;如果感觉无比的爱,让它满溢出来,让它变得更加强烈,所以这个就很重要。

“要知道训练最根本的目的,是让人养成尽可能多的神性特质,”每天都是新的一天,都会有新的特质降临我们心中。“如无法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训练体系恐怕有问题,训练也注定无济于事。人格塑造是正确训练的自然成果。其内容包括精神的陶冶,使得感官与能力的运用得到节制。”

白天我们不在冥想的时候,如何去陶冶自己的心情?这种陶冶就是不停地去想,自己在祈祷,发出一个祈愿,每一位修习者都可以做到:“希望所有的兄弟姐妹都在培养正确的思想、恰当的理解。”这种正确的思想和恰当的理解就自然会把我们带往精神的陶冶。当你为别人祈祷的时候,它必然会触及我们的心神。

“因此人格的塑造离不开贤师的指导与正确的训练,如果没有人格的塑造,一个人无法在灵修上有较高的修为。”

曾经我们有个修习者在加尔各答拜访了特蕾莎修女。他自我介绍说:我是某某,我来自美国,我现在来到印度拜访我的师父。她就问他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会拿你的师父做什么?”很简单的问题,但是非常深奥,你会拿他做什么?

“多数人都有走向祂的某种自然倾向,然而真正能领悟上天本质的人却寥寥无几。原因不外乎是错误的训练导致离目标越走越远,最终彻底迷失道路。诚然,对一般能力的人来说,判断自己的训练方向是否正确是相当难的。人们大多驯服地顺从其拜为师父的人并依照他的指示去做。至于自己是否得到了正确的指导,他很难确定。这正是对领悟问题较为无知的人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所以,这里给我们的提示是如何认清正确的师父,知道这是正确的向导、正确的道路。灵魂有其自然的渴望,想达到至高,它才会降生,才会经历这一切。唯一的目标不外就是领悟,提高自己的潜能。为了实现这个理想,灵魂一直在寻找,有时候相信上天,有时候不相信上天,这都无所谓。但是当灵魂发现了正确的人,或者是正确的道路,它会发出一个信号,明确的信号,你不能错过这个信号。你从反面的角度去看,当你找错了一名师父,是怎么找到的呢,你的心会有什么反应呢?心会不安,很想逃跑,很想离开,这个人不对。除非,假如你的贪欲这么大,觉得即使是在这个地方,我也能捞取一点好处。但是灵性不是得到一点什么东西,而是要么得到,要么什么都没有。即使只是第一次一对一就应该给我们带来明确的信号,以某种方式告诉灵魂:这个是对的,正确的道路。第一次一对一就能找到这种平静、泰然。这是发自内在的一个信号,这是灵魂发出的一个信号:的确这是正确的道路,正确的方法。如果你的心变得很混乱,与这个人在一起经常心乱,那就离开好了,他不是正确的人。

“有无数个宗教导师教人们不要吃葱、姜、萝卜,或勒令其去养成这样那样没有实际意义的行为习惯。然而这些琐屑不能让我们接近真理哪怕一步。”

这个就不用说了,我们印度尤其有很多宗派说不要吃土豆、不要吃萝卜。因为它们是地下长的,可能有一些细菌。但是如今科学说哪怕呼吸的空气都有很多细菌,难道你就会停止呼吸?

“实际上这根本就不是训练,这种师父也不外乎自欺欺人。我们必须认识到除非带来内在平静与安宁,让心态趋向朴实和轻松,否则修习方向就是不正确的,训练也就是不妥当的。”

我们发现每一次冥想都会带来某种清醒,感觉到某种轻盈,某种简朴。所以,短短的几句,巴布济就已经形容了我们体系的功效,以间接的方式已经道出了。

“当今为人师者采用的灵修方法大都基于严格的规则而不符合世俗生活。因此多数过着世俗生活的人只会望而却步。一般来说人们被引导通过远离世俗喧嚣的生活和连续不断投入虔诚膜拜来养成约束与克制。显然这种训练不适合无法断绝世俗联系的人或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投入宗教活动的人。正是这个原因使这种教义无法带来理想的效果,无论如何努力都未见期望中的变化。事实上这些方法都过于偏向理论而非实践。”

我不知道,可能这里不妨提一下,有一些灵性旅行会去拜访印度五个主要的圣地。然后他们会戒食几天,日复一日。但是今天科学告诉我们戒食是为什么,是为了保持健康,走向自己的内在。而这种健康会带来某种精神上的稳定。如果健康状况比较差,我们怎么可能去冥想呢。但是也不建议极端的节食。

我曾经与罗摩克里希那组织的一位苦修僧有来往。他们的大师也拿各种宗派做过实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然后他得出结论是所有的宗教都把我们带往同一个目标。但是这些苦修僧后来就在他们组织内部开始拉帮结派,分成不同的宗派,说家居者不能冥想,不配冥想。家居者指的是过着家庭生活的人,有父母有儿女。大家其实都有父母,即使你是苦行僧也有。所以他们会把家居者放在后面,说你们不能冥想,你们不配冥想。但是当你对他们说可以冥想,让他们去体验,他们说不行,不能这样。我说你自己去冥想看看。

所以巴布济大师在这里提到流行的各种训练体系,其实是强迫自己去经受各种困难,否则他们找不到自己苦苦寻求的安宁,但这是不正确的。然后把大众,也就是家居者拒之门外,说你不配。要把这种苦行僧当做骗子,他们应该是自己就已经失败了,不然会提供正确的训练。很遗憾印度充满这种人,人们也去崇拜他们。还有这么一个组织,也是在南方,只要进他们的静修院,会有很多人拿红线给你右手手腕上系上,有时候要给十块钱、一百块钱、一千块钱……成千上万的人去拜访那个静修院,想想其收入?他对家庭没有任何依恋,已经遁世了,但是却乐于赚取几百万,都是以这种不择手段的方式,而无辜的、天真的人却上当了。还有一个来源是什么?甜食。他们说这个是加持过的,几百块、几千块。你到他们主要的殿堂想去瞻仰,你要低头,还要在那里扔几块钱,纯粹是生意。

“普通百姓如何从这些人的教义中受益呢?有些大师甚至大胆地妄称家居者或过着家庭生活的人无法在灵修上有较高的修为。言外之意是他们传授大众的东西只能是圣河沐浴、拿面团喂鱼,或反复诵经。其实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并不是为一小批放弃物质生活的人提供灵修训练的方法,而是照顾那些有众多不可推卸的世俗义务的人。忽略了这些义务,使这些人无法面对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巴布济对所有的新人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必须在一起,必须一体化。这也是我们所做的事情。假如有导师说,我在做灵性工作,所以我就不做生意、不工作了。这其实等于是灵性上寻短见。有些人说:格木雷什兄,我能不能退休到甘哈这里来做什么?我一般会说不,除非你真的已经达到了退休的年龄,我不介意。因为不论我们获得了什么灵修训练,我们所养成的特质,只有在工作的场合才会得到挑战,经过考验。假如冥想后,你心里很安宁地去上班,遇到一些问题,很自然你就会受影响。那我们这里要吸取的是什么教训?不要受影响。怎么可以不受影响呢?要保持抓住那个状态,然后去深思如何解决问题。当你解决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时,在保持内在平静的同时解决问题,本身就会让我们变得坚强。

有谁没有跟自己的配偶吵过架?请举手。在冥想后,当你有如此平静安宁的内在环境,然后有一种来自你配偶的外在输入,说:“你忘记了这件事情,你每次都这样!”这下你的泰然、安宁就受到挑战。而一旦我们能在这一方面取得成功,能够保持这个同时又应对眼前的那个问题,并带着正确的态度,没有坏了任何事情,你就提升了。否则,你有平静,但已经输了大战。

“他们必须确保灵修和世俗生活同时进步,而这就需要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这个问题恐怕一直被忽略。想要得到这种训练,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需要来自自身以外的帮助,这种帮助多来自一位师父或大师,而只有这一类人能塑造我们的命运。有了这种帮助之后,灵性生活将被唤醒而灵魂较高的力量开始推动我们的成长。”

这个是充满智慧和真知。他说,灵修生活在我们接收慧能的时候就被激活,而灵魂较高的力量就被灵魂唤醒。人们会说:“大师会赐予你各种力量。”不是。慧能可能来自大师,它可以制造某种灵性状态,它可以排除某些面纱、某些遮盖物,允许内在的力量得以表现。但这些力量始终是我们灵魂所固有的。慧能可能来自大师,也许是他触动慧能流动,但连慧能都是无所不在的,大师只是使它转向我们。

我想今天就谈到这里,先消化这么多,明天我们再来谈。谢谢大家耐心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