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Select a year in the list to read the talks in the previous years.

寻求者

by Daaji, September 28, 2020, Kanha, Hyderabad

Part 1

Part 2

祝大家赎罪节圆满,这是犹太教的节日,祝全球信奉犹太教的兄弟姐妹有美好的一年。

我们共同的一点、全人类共同的一点是大家都追求幸福。不论是否相信有一个上天,这都是共同点,不论男女老少、父母,或高度进化的瑜伽士,大家都寻求幸福。巴布济大师说:“儿童在玩具和玩伴身上找到幸福,少年在各种友情中找到喜悦与幸福”然后他接着说:“瑜伽士则通过所谓极乐,即存在、意识、极乐”中找到幸福。只是幸福的层次在变化,只是幸福的来源不同。在以上所有情况中,幸福都依赖于外在。因此人会形成依赖,然而真正的幸福却在于摆脱所有这些依赖。

瑜伽士的幸福是玩绎意识这个玩具而获得的。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声称,真正的自由是在摆脱自由的概念本身时,所获得的自由。当我们进入某种超越意识的东西时,正如巴布济所说:寻找意识的根源并加以超越,就如同超越信念一样。这些信念固然很好——这里并不是否定宗教信仰——但会有较深刻的理解出现并告诉我们,‘是的,我不应该局限于这些观念’。我接受所有宗教所教导的东西。超脱意味着我接受所有宗教。同样当我的意识做好准备潜入深处,去寻找意识的根源时,这种人就会化为一名真正的寻求者。

那么,我记下了一些笔记来探讨寻求者的特征、道路上的障碍以及哪些因素能够向前驱动这么一个寻求者。下面我就与大家分享这些笔记。

寻求者

寻求是火苗渴望化为火焰

寻求者是寻求真理的人,是始终热衷于这种追求的人。没有这种激情,火苗怎么可能化为熊熊烈火?

我可以从任何地方开始自己的旅程,旅程在何处开始有什么关系呢?要紧的是能够开始。不论我是作为印度教徒、基督徒、穆斯林还是犹太教徒去开始自己的旅程都没有任何分别。最重要的是能够于自己内心深处发现神性存在的泉源,亦即发现自己的神性本质以及存在的盛放。通往未知的旅程都是由一种内在声音所引领,纵然有时候其信号或引导似乎来自外在,如一位前辈的好心建议或一本书所带来的的启示。源自我们内心深处的信号往往长期处于深藏而无法领略的状态。这些信号不易察觉,只有浮浅之物容易察觉!

内在旅程会曲折前进。有时候我们需要后退,以便能够前进。道路充满信仰与信任的汹涌澎湃,但有时候我们也会被疑心和疑虑所压倒。这也是为什么灵修会被视作一种探险活动。

何谓灵性?梵文叫做‘内法’(adhyatmika)。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这个词,其意思便是走向灵魂或走向自己存在的中心。

这也意味着不认同浮浅无意义之事。随着我们转向内心,我们就会开始超越边缘。注意,我们不是抛弃边缘,而只是加以超越。我们需要从外在或物质生活中脱身,这指的是培养不执著的执著。

寻求真知的人会在不忘履行对家人、社会、工作以及个人健康的义务的同时,始终忙于这种灵性追求。这种寻求者会依靠两个翅膀飞翔:客观世界的翅膀以及主观世界的翅膀,物质世界以及灵性世界,外在世界以及内在世界。正是通过这个外在世界,我们才能获得‘逃逸速度’,将自己推射入无限意识的天空之中。客观世界正是进入微妙世界的训练场。

承受客观世界不甚微妙的考验,同时掌握微妙层面,使我们掌握灵性层面乃至之外的层面。譬如,配偶关系使我们培养越来越高的接受度,与子女的关系使我们真正变得谦卑,与孙子孙女的关系使我们变得更有爱,而友情则教我们忠诚的意义。冥想性思维的奇迹就在于此。有了这种思维,我们只会感恩上天选择我们来踏上灵修的道路。

应对客观世界所带来的各种严峻的挑战需要冥想性思维。只是在某个时间冥想几分钟,而之后任由思维漫无目的地漂流,这并非冥想性思维。进行冥想的方式应致使其效果能持续一段时间。这好比手机充电,我们都会选择不必反复充电的手机。而理想的手机则能在我们整个一生都无需充电!冥想是否能做到这一点?

工作、烹饪、玩耍、交谈、学习,或只是与亲爱的人默默地在一起,无时不在维持冥想性思维,如此则无疑能赏析冥想的美妙和力量。

有了冥想性思维,人就无需刻意维持觉知和反复提醒自己观呼吸,因为至此人就会变得具有‘全面觉知’。有冥想性思维的人会变得善良、慈悲;心会在同情他人中找到欣慰与知足,找到心中舒适的位置并无需调整呼吸,而是让内在冥想性状态动态化并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也包括呼吸节奏在内。以呼吸制造心情和让冥想性状态调节呼吸有着根本的区别,二者都能带来变化,但由外而内,即观呼吸的方法,其效果只能持续数分钟。相比之下,由内而外的方法,即制造永久的冥想性能够培养状态并使其逐渐加强。

简朴纯洁的心犹如木兰花散发芬芳一样,散发着神性并填满周围环境。除了珍贵、简朴、纯洁以及充满爱,神性还能是什么呢?‘神性’这个词岂不唤起一种尊贵或更为高尚的感觉?而假如我要让神性奔放渗透出自己的存在,那么对我而言,岂不是说展现出其神性的样子至关重要——犹如一名贤君的华贵风度,一位分享幸福的友人,还是善意忽视他人的不完美并对困窘之人慷慨大方的真君子?这种人总是会发自内心深处去行动。换言之,在保持冥想性以及追求灵性的同时,也坚定地展现出自己的灵性传承与灵性——这也是拉喇济所说的修养。其目的就是达到一种自然的状态,犹如一朵花一样不得不散发芬芳。一切都是为了达成这种自然的程度——这便是每位寻求者的梦想。

柔软的心很脆弱,也易受冲击,但正确的理解会带来一种自然的包容与接受。客观世界可以残酷无情,对内心柔软的寻求者而言要符合其游戏规则可能存在一定的挑战性。一开始,无疑会有诸如‘为什么我会这么倒霉?’,‘为什么上天如此无情’,‘为什么世界有那么多不公义的事情发生’等问题出现。慢慢地,寻求者就会识破客观世界中正在进行的过程。随着在灵修道路上的进步、上天的恩典以及心中升起的知足,不再允许他们抱怨。客观世界在多重层面上充满阻力,内心柔软的寻求者在这个世界上的奋斗,也会令他们变得坚强。

很多事件及相遇会为寻求者带来启示,并使其最终接受方法的效益以及向导的哲理与娴熟自如。这三个方面——方法、向导及哲理会编织我们内在的风景。在体坛,我们有时候会说某个选手很有某位伟大前辈运动员的风格。假如我们有机会与迈克尔·乔丹一起打篮球或与维拉特·科里打板球,那岂非难忘的时刻?我们难道不会从中学会一些新的技巧?直接向这些传奇人物学习无疑胜过只是阅读介绍篮球或板球的书籍。那么,即使在灵性领域中,我们也会被辨喜大师或自己的灵修向导及其效力所深深地吸引。

寻求者都是从自己以及当下所拥有的的意识高度来看待向导。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聆听向导的教义并专注于其制造奇迹的能力。稍后,我们开始享受他的静默、他的手势以及正式或非正式场合中他在我们身上的工作。

寻求者会探索,信徒会虔信,爱者会爱,而受启蒙之人则如水滴落入无限的海洋一般。对受启蒙的人而言,整个宇宙的财富都没有任何意义。这种灵魂所渴望的是家园。

信徒向往能够见向导一眼,这是自然的。而向导的心也有向往。用印地语的说法来形容这个状态最为贴切:

उनको तो निगाहें मिलाने का जी चाहता है
यहाँ तो दिलों जान लुटाने को जी चाहता है

用中文可以将这种情感表达如下:‘他们希望能有眼神交流,而这边却想给出心灵’。

与具有同等渴望的寻求者相会能够制造值得期待的时刻。此时恩典会自然流淌并包围寻求者与向导。于有爱之心在场的地方我们会一次又一次见证这些时刻,这些心灵犹如准备潜入海洋的水滴。

我们当中某些人会因激情、愤怒以及自我的强大影响而分心。这三个元素相互关联。未满足导致愤怒,而愤怒和自我构成进化道路上的严重障碍。况且,固执偏见的态度应彻底排除。觉得自己不配这个旅程或达成领悟最高状态会让我们失去信心,导致甚至无法迈出第一步。如能够以某种方式遏制这些特质,那么寻求者领悟至高就会变得十分自然。如果目光继续朝下,只会找到灰尘与污垢。假如昂首仰望天空,则能够一窥云朵、星辰和彩虹的游戏。

诚实的寻求者会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集中于可以纠正事情的时刻。这意味着凡是好东西都要在当下就完成。寻求者随时为最后时刻做好准备,并能够迅速、带着信心以及毫无疑虑地向前进。对自己的这种信心、面对上天时自己正直的信心,是善加经营、有尊严之人生的结果。这种寻求者不会将该做的事情推迟到最后审判日,那恐怕为时太晚。不论审判的时刻会否发生是另一个问题,最要紧的是自己有无做好准备。假如考公务员都需要做足那么多准备,何不为审判那一刻也做好准备?

众多圣人当中,对于走向主的朝圣者有着共同的指导原则。马达夫·蒂特用古杰拉特语将其概括为四个远离:

一、 远离贪欲,有生时贪财,身后贪恋天堂
二、 远离色欲,即不要被感官享乐奴役
三、 远离名誉声望,以及
四、 远离欺诈

避开以上消极特质能铲平我们的朝圣之路。

诸师的生平无不传达一个简单的信息,即无我。这不代表自我被毁灭,而是幻想中的自我所带来的的负担被融化。这就让我想起我在研教修习中心分享的有关古杰拉特圣贤的一份报告。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圣人纳尔辛·梅达的话:

Hun karun hun karun ej agnanta, shakat no bhar jem shwan tane!
હું કરું હું કરું એજ અજ્ઞાનતા, શકત નો ભાર જેમ શ્વાન તાણે
我在做;我在做。真正的愚昧无知便在于此,这犹如在牛车下行走的狗以为是自己在拉车前进。

他提醒灵性爱好者:

Hari no maarag chhe sura no, nahi kayar nu kaam jo re.
હરિ નો મારગ છે શૂરાનો, નથી કાયર નુ કામ જોને
上天之道属于勇士之道,懦弱者与之无关。

那么,这就导致一种悖论形成。一方面要求我们要有勇气,另一方面又说要无我。这种矛盾是错误的理解使然,当我们觉得‘我这个渺小的水滴,着实被称作上天的庞大海洋支撑’时,这种领悟顿时会同时产生无比的无畏以及谦卑。

因此,诚实的寻求者不必害怕‘我受那无限的无形之手支持’的感觉所带来的务实的勇气。这种寻求者知道,在满足自己生活的目标同时,他们也能够满足自己创造者的目标。在丢失自己,即虚假自己的过程中,他们也会找到真正的自己。

修习者往往会培养与向导的某种感情。巴布济说他采用的是爱者与亲爱的人这种关系。辨喜大师则采用师徒的关系。有些人会将向导当做兄弟并培养某种手足情谊。另外有一些人将向导当做母亲并培养母子般的纽带,也有人会选择父子或友情关系。因此,我们就有注明的经文:

त्वमेव माता च पिता त्वमेव त्वमेव बन्धुश्च सखा त्वमेव। त्वमेव विद्या द्रविणं त्वमेव त्वमेव सर्वं मम देव देव॥
您才是父母,您才是亲人,友人也是您。您才是学问,财富也是您。您是我的一切,主之主便是您!

这便是‘一等于一切’的看法;然而,各种纽带的共同点是对自己的‘自我’以及向导的‘自我’的理解。当我们去深思这个现象,并观察巴布济如何抹去自己的‘自我’或辨喜大师如何融化自己以至于丝毫不留下半点自我时,我们就会明白,‘我也需要跟随这么一条道路’。直至‘自我’尚存,对与向导的某种关系的感觉仍会存在。直到还有这种关系 或‘二者’存在,合一或一体便无从谈起。我们对向导的情感应当处于动态,并以爱中融化自我作为终点。合一只能发生在两个不存在的实体之间;然后,不再有任何人去见证这种合一!既无师傅也无徒弟来意识到至高伟大的高潮。

请看看这个轨迹:我们当中多数人都是偶然迈上灵修之旅。慢慢地我们被引向其哲理,被引向向导或修习带来的效果,这些都让我们期盼着更多的灵性体验。我们逐渐变得有足够的纪律,以至于能够获得更多的裨益。最终徒弟会毕业,化为真正的信徒。正是这种虔诚最终使我们了悟本质。信徒固有化为爱的倾向。

然而,我们也有可能出现灵性疲惫——即寻求者在某个舒适区安定下来,并产生某种成就感。假如只是暂时的停顿,尚有希望。但如果使我们形成弧形,乃至掉头,那实属一场悲剧。

向导诲人不倦,虽沉闷乏味,但必不可少。当一批寻求者已向前走的时候,新的一批就会到来。如此周而复始。有时候人们会抱怨,某某人如何,在为静修会带来不好的名声。对于这类评论,我们应当小心谨慎!大家都会转变;然而,即便他们已经回心向善,如果目光锁定瑕疵,我们就无法发现这些变化。

伟人讨论思想,
庸人评论事件,
小人议论他人

——艾雷诺·罗斯福

这便是向导必须承受的痛苦。人们抱怨他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相同的话语。如已经一尝灵性真知的甘露,我希望大家不要介意我的话语。在这种情况下,请将这些话当做面向其他人。

请容许我用拉喇济的论点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充满知识的人,什么也学不会,因此需要避免以贤者自居。同样,如果被灵修成就感饱和,我们的灵修旅程就会受挫。我们必须提醒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

林间美妙诱人
唯吾必履先言
行远方可歇脚
行远方可入眠

——罗伯特·佛罗斯特

总而言之,寻求者应当让火苗旺盛,如有可能应使其变成烈火来净化自己。请谨记,正是纯洁能编织人与至高的命运。

编者按:2020年9月28日达济65周年华诞庆典期间,在甘哈静园冥想大厅两次集体冥想后演讲的内容于此汇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