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
中文同传,2015年10月3日于印度海德拉巴
问:晚上好,亲爱的大师!
大师:晚上好,姐妹!晚上好,先生!
问:非常感谢大师再次给我这个机会,能够与您讨论一个大家如此关心的问题,即人际关系。大师,我们如今正在见证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关系的破裂。从这种最纯洁的关系,即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到朋友之间的关系、与陌生人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所有这些关系好像都在开始堕落。在各种关系中有很多的恐惧,很多的焦虑以及很多的愤怒。亲爱的大师,今天我们想和您讨论到底是什么让这些关系破裂,而我们要如何去修补这些关系?
大师:很好!很好!我想说,首先对于所发生的这些事情实在是很令人难过。但是这些事情也并不新奇,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人类一直以来都面临着这种问题,不论是在家庭层面或个人层面的个体关系当中。我们在《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听说过相同的故事——对于罗摩衍那来说,因为他的继母而导致家庭破裂。同样地,还有摩诃婆罗多中的难敌王子以及很多其他角色。所有都反映着这个社会当时的状况和意识。这是一部戏剧。当我们在身边发现这些事情在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朋友圈当中发生的时候,只是其强度和面貌有所不同,但仅此而已。根本问题始终是相同的。
我们将会讨论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
问:大师,我想从最纯洁的关系开始,即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大师,我自己也是母亲,我发现这是最美妙的关系,但是在近代我们发现好像很多家庭不想要孩子,甚至是终止怀孕,或者把孩子交给托儿所,甚至是交给家里面的保姆。
我们的母爱到底去哪里了?我想听听大师的看法。
大师: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其背后有太多因素。假如我们纵观美国的社会,从18世纪、19世纪、20世纪到今天的21世纪,他们也有相同的价值观念。我们印度如今所处的阶段可能类似于美国的三、四十年代,每个女子都想工作,并希望与男子并肩竞争。这本身没什么不好,但是不应该以牺牲另外一个方面作为代价。想要工作当然可以,但是要记住,同时需要照顾家庭。
这是自私----认为自己可以做得比谁好、自己比谁更好----竞争意识。有时候是在家里找不到的东西,就安慰自己可以从外面得到。我们可以关注这些想法和原因,并且看看怎么去解决。
但是根本问题是你真的想让这些关系健康发展吗?你到底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需要想一想,必须做出选择。如果你说“好,我要生孩子”,但是这意味着你的工作、要外出走走可能都要等一等。你不可能二者兼得——尤其是作为母亲。父亲不可能有这么多爱去照顾孩子。父亲完全没有这个能力和才能去照顾孩子。上天根本就没有赋予他这个能力,除非是环境所迫。比如妻子离世了,他就要想办法调整自己,想办法独力维持家庭。
自私可以说是最大的问题,竞争意识是第二个问题。但是竞争意识的根源也在于自私。一切都是我、我的。当我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当我被这种“我”、“我的”占主导地位的时候,那么融合的意识就没有了。那就不再有我们的关系,因为你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占主导地位。顺从和臣服这些优良的美德现在可能都会被瞧不起。当有人服从的时候,别人会说“噢,她是个软弱的人”,“他是如此软弱,”或者“他是个妻管严。”不对!当一个丈夫以很多的爱去听从妻子的时候,并不代表他输给了妻子,而是他有尊重和同情心。同样,另一方也应如此,人际关系不是单行线。两边都必须有牺牲。
然而,在现代家庭生活当中,丈夫甚至不愿意和妻子分享一些信息。似乎存在一种竞争。
比如说孩子刚出生,如果有人对母亲说,“这鼻子长得很像你,但是他的眼睛,脸颊以及其他外貌都像你的丈夫。”她可能会流泪。她会跟你争论,“不,不是这样。“那么辩论就开始了。当有人说“孩子像你,整个样子都长得很像你。”那么母亲就很高兴了。但这并不是事实,那只是在满足那位母亲的自我。这仅仅是一个很小的事情,但是想一想,当有比较严重的问题的时候会怎样。或许丈夫有正当理由犯了错误,然而你就是不愿意原谅他。大家都是人,都有缺点,你必须放下。如果我们紧紧抓住一个错误不放,这样不好。你必须原谅。
问:我的朋友说她一生中最难过的一天,是当她得知自己怀孕的时候。这一切是因为她很想在职场上步步高升,然后她觉得孩子可能会阻碍她。大师,难道我们已经到了不再欢迎一个灵魂的这么一个阶段吗?
大师:的确会有一些影响,你们无法想象影响有多大。孩子与父母的问题的根本也在于这种拒绝。
问:一切从子宫开始?
大师:从子宫开始,甚至在之前。是怎么样呢?我想讲《摩诃婆罗多》里面一个美丽的故事。一个国王有两位妃嫔,很不幸他本身是性无能。为了确保在国王死后能够留下接班人,让他的家族传宗接代,他母亲就邀请了一位仙人。算命的人告诉她这是最好的吉日,如果皇后能够在未来两小时内怀孕,那么他们的孩子将会有光明的未来,能够继承王位。
于是她下达了命令让仙人到来,这个仙人马上进入宫殿,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气味难闻。他要与第一位妃子同枕。妃子见到他十分震惊,闭上眼睛,心想“天啊!我居然要和这种人度过一晚。”她感到很恶心,心想,“好吧,既然国王想要这样,就去做吧。”但还是有这种憎恨的心理。
同样,仙人到了另一个妃子那里,她也是全身僵硬,好像血液停止循环一样。她也经历了这个过程。结果这两个妃子的孩子,一个是先天失明,另一个是肤色苍白。这一切都是由怀孕那一刻的态度决定的。
这两位妃子也有一个后备计划,“假如我们没有怀孕,我们就要再重新经历这个过程。”她们想尽力避免。所以她们请求一个女仆“你帮帮忙也和这位圣人来一次,万一我们失败,至少还有一个后备。”那个女仆非常高兴,“我有福了,能够与这位圣人一起度过并怀上孩子。”她觉得非常荣幸。结果她生下来的孩子就是韦度尔,所有人当中最聪明的一个。
所以孩子的品质和地点没有关系,和时间没有关系,而是取决于孕育那一刻双方的态度所吸引的灵魂。如果你如禽兽般同枕,却不知道这个活动背后的灵性,那你还能期望发生什么呢?只会有更多粗性、惰性的特质注入其中。所以是我们自己在决定我们留下的后代究竟会如何。
那么,当惰性的孩子出生的时候,你还在想为什么?并不是上天赐予你的,是你那时候的激情所召来的。并没有说必须在那个时候进行冥想,因为没有人能做到,但是你可以处于冥想的状态,即便是在那一刻。所以,如果你想要伟大的孩子,这一刻要特别小心。之后胎儿的进一步发育以及孩子的成长也取决于外部环境,家庭的环境。
我想在这里引用一本书,布鲁斯.立顿所著的《信仰的生物学》。他发现基因的模式和变化取决于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会影响基因的模式。他举了一个例子,当我们打架的时候,要么是你占上风,要么是对方占上风。假如是你占上风,你就想打对方一拳。相反,如果内心比较脆弱,你也许就想逃跑,你的双腿就要奔忙起来了。不论如何,都会有肢体的动作。
这说明什么?在打架的时候,交感神经系统占主导。当交感神经系统主导的时候,肾上腺素大量释出,令血液流向肢体。
那么想象一种状况,一位怀孕的母亲,胎儿已经在她子宫中慢慢成长,而她要吵架。她家里天天都在吵架,或者她总是被迫处于防御状态。这样会发生什么呢?不停分泌到她血液中的肾上腺素也会渗透到胎盘中,母亲对肾上腺素的反应和胎儿对肾上腺素的反应是一样的。
所以,会发生什么呢?这个孩子的手脚也会得到大量供血。对四肢大量供血将会以需要营养的其他器官得不到营养作为代价。而胎儿的大脑中心区也会由于这种过程而被激活或刺激,这些被激活的中心会比大脑其他部分获得更多血液,因此头脑的平衡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有些区域可能比较发达,有些却不甚发达。交感神经的反应就是如此。
作者继续得出结论,一个失衡的家庭,缺乏和谐、处于不快乐的状态,在这种家庭中出生的孩子,他们的四肢会比较长,并且他们大脑的后部相对比较发达。相反,孩子在良好家庭生活的环境中,家里充满和谐、父母双方互谅互爱,大脑的发育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些孩子的认知能力非常好,大脑前叶发展良好。
当肢体供血以重要器官得不到营养为代价,会发生什么呢?孩子的消化能力会非常差。所以到底是谁在决定孩子的健康?父母有良好的基因、良好的健康状况,但是胚胎发育的环境却很糟糕。环境决定了品质。所以不能去指责孩子的行为。我们应该理解,“是我们打从第一天起就没有提供合适的环境。”
相反,想像一个孩子孕育及成长于一个认真实践自然之道生活方式的家庭。理想情况下,夫妻双方都在同一时间起床,一起冥想,一起祈祷,一起用餐,只要是可能的情况下。当然有时候可能情况不允许,但是只要有可能都在一起。那么当孩子观察这一切的时候,即便在睡眠的时候,他也能见证振动的层次以及周围的气氛。很多自然之道中的夫妻说,“当我们一起冥想的时候,孩子会含笑起床。他不会发脾气。但是如果我没有冥想,去把他叫醒,那么孩子的脾气就不太好。”这是个美妙的发现。
所以,我们有解决方案。但是必须去使用它。即便周围没有别人的时候,我内在的和谐,我与内在本性的和谐也很重要。你如何与内在的自己连接,这也会影响你的孩子。你的信心会影响你的孩子,你的恐惧也会影响你的孩子。各种态度都会影响你的孩子。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与他们分享一切好的及坏的东西,从受孕的那一刻甚至更早就开始。
问:大师,下面我想问问家长和青少年的关系。我有两个孩子,我发现这个阶段对他们的成长以及对他们与父母的关系而言,都是最艰难的阶段。在这个年纪他们可能会觉得父母什么都不对。他们总是觉得父母说得不对,并且在限制他们。实际上,大师,我发现孩子到青春期的时候,无论跟他们说什么,他们的回答都是“不”。“我不会这么做,”然后他们总是觉得其他家庭的孩子并没有这么多限制,而自己家的限制特别多。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的这个阶段,是开始和父母出现一些隔阂的年龄。
对此您有什么建议,如何去修补这种关系?
大师:这个确实比较棘手,因为在这个年龄,你无法去强迫他们。假如你太强势了,他们可能会破碎;假如你太软弱了,他们可能会误入歧途。正如我所说的,最重要的是你如何从第一天起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准备。你不可能在他们已经12、13岁的时候才期望他们发生什么变化。
并没有简易的解决方法。我们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他们。“我不介意,但规则必须有,你可以外出,但是到时间就要回来。”这是否意味着,他们会因此改变那些不太好的活动呢?我们不知道。我们也必须去信任他们。对他们有信心,“是的,他们不会做坏事。”
假如你不停提醒他们、警告他们,也会让他们感到沮丧。父母过于谨慎,也会摧毁相互之间的关系。你要警惕,但不要表露出来。要用非常微妙的方式,可以和他们分享一些故事——美妙的、启发性的故事。问题是,我们已经停止在临睡前给他们讲故事。即便当他们到了十三、四岁,或者十八岁,仍然可以和他们分享一些好故事,分享一些好的笑话。这也许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
在每个年龄段,家长都必须改变所提供的东西。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家里面的爷爷奶奶因为年龄的关系,没办法睡很久。他们凌晨4点钟就起床了,然后看见4、5岁的孙子还在睡觉,就说,“起床!我们习惯早起。你看我是一个老人,都能这么早起床,你也应该早一点起床学习。”但是这样不对。为了他们的成长,大自然规定他们必须有长时间的睡眠。我们必须顺其自然。这就是他们起床晚的年龄。
当他们醒来,我们可以强化他们的观察能力,从花朵如何盛放开始,天上的星星如何闪烁——让他们去观察,让他们数星星。实际上,这些是很美妙的时刻。让他们看看叶子每天变换的颜色。每天都带他们去看同一棵树或植物,“你看这棵树。明天我们会再来看它的颜色。”让他们一直不停地观察。或者是拿个茶杯,放一些种子到土壤里,让他们观察生命如何成长。我们从第一天起去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这些训练是很重要的。
接着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我们可以教导他们生活要有规律:要早起,如何坐,如何说话,应该听什么样的音乐,等等。这种节奏要从最早期就开始在他们心中扎根。当他们成为青少年的时候,他们内在的意识开始唤醒,慢慢在思维上、情绪上从依赖父母转向依靠自己……他们在寻找、在发现一些东西。这个本身没什么不好,但我们的责任就是指导他们正确的方向。
不要唠叨,不要教训他们。假如他们说好,“我想试试这个”你就说,“好,尽管去做,然后我们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不要这么消极,不要质疑“你在干嘛?你在忙什么?”这样他们会变为被动防卫,你在教他如何撒谎。相反你可以说“要是我知道,我就可以去接你”
对话很重要,和他们沟通很重要。开玩笑是最重要的。我们过去常常和小孩分享笑话,随着他们成长也不应该停止。分享故事不应该停止。当你从任何来源读到比较深刻的哲理,愉快地和他们分享,“孩子,听听这个,多么美妙。”
而当他们做错事情的时候,那也不是世界末日。孩子们并不笨,他们知道自己犯了错,但是我们不断地提起,把事情弄得更糟,“你看你做了什么。我知道你想做这个。”于是他们会反叛。他们已经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并且感到难受;而你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你必须带着同情心,以间接的方式指出。就像你什么都不知道一样,因为那个时候他们也有自尊。他们不想让自己亲爱的父母亲看到自己的错误。“我不想让父母失望”——也有这种心态。虽然孩子也许已经有些误入歧途,然而这种内在的感觉还在。这就是他们说谎的原因,他们隐藏的原因。否则,假如他们为自己的行为骄傲,他们就会在你面前做。他的良心还在,仍然起效。但是,就像我说的,这并没什么新鲜。难敌的父王始终未能阻止他的儿子。我们现在也有很多这样的父亲——父亲的贪欲。他们以自己的欲望和激情去养育孩子。
所以,你的欲望是什么,你的激情是什么,你到底想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创造什么东西?你如何去编织他的命运?所以在每个年龄,我们对孩子的态度都应该有所变化。一旦他长大成人,结婚成家,他或她就有自己的生活,所以不要再去干预。他们来了,你就尽己所能去对待他们。尽你所能给予最好的,但是你不能干预。不能缠着他们“你要这样做,你不能那样做。”这个阶段已经过去了。不要给他机会说你太笨。
然后在科技方面、知识方面,我们要走在他们前面。我们停止学习,所以孩子有一天会说“你连这个都不知道。”这是我们的错误。你至少应该对世界上生活中的这些进步和变化有一定的概念。你不能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不闻不问。
这些潮流和变化不一定是不好的。它们也可能是很高尚的。现在社会的恐惧特别多,而我们也在付出一定的代价,我们正在挣扎!我的意思是有这么多挣扎、这么多的混乱,从未有过。当今可能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阶段。这是非常独特的。发生了非常激烈的变化,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也有。而我们必须帮助我们的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
他们有时候也难免会犯一些错误,而我们在看着,是的,但不要让他们走得太远。要持续谨慎地让他们知道可能有的危险,但是你不能用消极的态度。那么他们会意识到,“我的父母确实提醒过,但是我并没有听从。”而当这种事情发生过几次之后,他们会有更大的信心“他们比我有更丰富的经验,现在我应该听从。”
只有给予他们自由去做一些事情,以上情况才会发生。让他们去犯一些错误。让他们理解,已经有人提醒过但他们没有听从。渐渐地,他们就会有更多的信心,是的,我父母说的不会错。当然不是说这些原则都是固定的,一定会有一些例外,但是总的来说,在你不干预的时候会有更大的尊重。
我们要用非常间接的手段。要以间接的方式扮演我们的角色,让他们不察觉我们在以任何方式影响他们。这种艺术是很难掌握的,所以要小心。始终要从心而发。当我们冥想的时候就能得到指导,知道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
问:大师,在一个案例中父母非常难过,他们发现自己17、18岁的儿子开始抽烟,还和他的朋友一起喝啤酒。他的父母非常生气以至于不和儿子说话,这个儿子也非常生气,也不和父母说话,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当出现了这种残酷的现实,大师您对父母和孩子有什么建议?
大师:必须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抽烟不是世界末日,喝酒也不是世界末日。这不是说你给他自由去做这一切,你可以不喜欢他,但是你必须有时候要让他们通过犯错自己去吸取教训。当你发现他在抽烟的时候,你要找一个笑话或者电影来反映这些坏习惯可能带来的后果。一起看这些电影。有那么多关于毒品及安全性行为的信息,提供给他们看。有关喝酒这方面同样有很多知识。
你要和孩子一起坐下来,帮助他们面对朋辈所施加的压力,和朋友一起做什么不做什么。这种朋辈的压力会压垮他们。你要帮助他们移除愧疚,尤其是这种来自朋友的压力。你要给他们信心,“你做得更好,你能够对这些事情说不。你可以使用自己的智慧去指导你的朋友。他们也许会做一些傻事,但是你要聪明一点。你想的话可以去做,但是看看这对你的身体和思维的影响。”假如他们继续坚持,让他们继续并给予他们自由。告诉他们,“我可以帮你买一盒香烟,但你自己看看,是否能帮助你提升自己的学习和健康。”你要让他们知道由于这个嗜好可能带来的一切不良后果。
我记得在80年代,当我的孩子相继出生的时候,我读过一些关于如何抚养孩子的报道。第一个建议就是千万不要直接说“你要如何”。这个建议非常好,非常美妙。在自然之道中也是这样,巴布济大师从来不会直接对修习者说要如何。他会说假如能够这样,那就太好了。对于旁边在听的人,意见已经给出,他或许就能采纳。永远不要强迫孩子说,“你必须马上去睡觉。”不!应该这样说,“让我们来定一个规则,现在是9点钟,当钟表上呈现这个时间的时候你就要睡觉了,因为是钟表说的。”孩子能理解这一切。之后随着他们长大,他们会有不同的争论。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在他们年幼的时候,这是一个训练的过程。但你不要从一开始就让他觉得是被强迫去做一些事情。让他们去抱怨钟表。
同样,这些宗教的教条也存在我们的文化之中。也许是智慧让他们这样做。智慧让他们制造一些规则,以便孩子不要责怪父母定下了规则,“是宗教要求我们这么做。”所以,到一定的年龄始终都能有良好的关系。但是,当宗教开始强求的时候,这些规则的目标就失去了。宗教无法在个人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你已经忘记了这个规则背后的意义。
问:大师,再来说说家长与成年孩子的关系。我不会把他们称作孩子,女儿可能已经出嫁,儿子可能已经长大成家,媳妇进来了。
这个时候,婆媳关系既可以很和谐、良好,同时也可以变得相反,很紧张、充满误解、伤害。那么这也会导致关系的破裂,不仅是婆媳关系,也会导致母子关系变得紧张。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儿子想要搬开住,他想有自己的空间,因为他有自己的妻子,有自己的孩子,而父母发现和儿子之间的隔阂,既有感情上的也有接触上的。这种距离让父母感到受伤。这种情况下大师您觉得应该怎么办?
大师:还是根本的问题——自私。夫妻想过得开心。父母没有阻止他们过得开心,但是当儿子和儿媳妇回来较晚的时候,你去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晚回来?”也许他们会觉得需要到外面吃晚饭了。给他们自由。不要用这样的方式去逼迫他们,以至于以后你都没机会说话了。一旦他们离开你,那你就已经失去他们了。虽然作为父母,你会说“噢,还是分开住比较好,”但是心中还是会难过。问题在哪一方?不是他们,而是在父母身上。如果你以平衡的方式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那么他们还是想留下来。当你那么地爱他们,也没有批评的时候,那么他们会喜欢回来,他们会想念你。
巴布济大师说,问题是因为新来的家庭成员觉得这个新的家庭有所不同:这不是我的家。而婆婆也会觉得儿子就不再属于我了,但是母子关系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只是你的态度使它发生变化。儿子始终是儿子,只是母亲的害怕,觉得儿子已经结婚了而他的妻子会带走他;他不会再听我的话了,诸如此类。不应该有这方面的恐惧。一旦你接受媳妇也是我的,那就没有问题了。或者至少你这边很清楚。而她那边假如有问题,那就是她的问题。但她也会慢慢明白。但如果两边都很紧张的话,关系就会破裂。就像印地语说的,要有“我们”这个意识,这是个美妙的词语,没有这个意识,你会迷失。
巴布济大师也非常美妙地提到,这种憎恨的种子或者是排外的种子,这是乌尔都语意味着相互分隔。没有“我们”的意识,只有“他们”。这个种子从一开始就扎根于女子心中。
女孩子在成长过程有时候也会天真淘气。有时候,母亲也许无意地说出这样的话“你在这里玩得很开心,等你嫁出去看看会如何?”很小的玩笑,没有恶意的评论,但也许孩子就理解为:原来婆家不一定好玩。所以这种隔阂的种子很早就已经埋在那里了。这会间接地让她们恨自己的丈夫,而丈夫也通过间接的方式感觉得到。
现在,这个女子从开始还是孩子的时候,就被提醒“他们会限制你,那里是你的婆家,要小心谨慎。”她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即便没有必要。并没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到那里不一定会出现什么问题,但你的态度会改变一切,因为从童年开始你就被这种念头损害,你的思想已经被渗透。如果你到那里,只要你认为对方也是自己的父亲母亲,而对方也会有相同的爱。那就没有任何问题。
但这是理想的情况。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那怎么办呢?接受状况,不要叛逆。我知道我导师的故事,帮我入门的那位导师。她结婚以后住到婆家。她在结婚前巴布济大师帮她做的入门。而她的丈夫、婆家都不允许她冥想。他们告诉她,我们这里不允许冥想,请不要冥想。所以她在家里从不公开冥想。她会在丈夫起床前醒来,假装还躺着睡觉,她把被子盖在身上进行冥想。
晚上的清心,她就到洗手间里去进行,泼点水假装在搞清洁,实际上是在做自己的清心。一个想接受情况的人会有很多方法和手段。假如你想挑战,你能够证明他们是错的你是对的。这就不对了。一旦你接受现状然后去想办法,那么就会很有趣。在以后的人生中你就可以说“那些就是当时的情况,现在我可以会心微笑,我掌握了它。”但假如你去反叛、去斗争,日后你并不会感到骄傲,尽管你会认为当初我是对的。但是在下半辈子你会感到愧疚。
问:所以必须放下“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种姿态?之后事情就会顺利?
大师:我们的心要宽阔一点,我们如何一起度过这个难关?婆婆也许比较固执,比较焦躁,比较愤怒,都没关系。你就给她多一点空间,但最终心地柔软的人总是会羸。你们看,在风暴中那些大树都会倒下,而那些比较柔弱的会弯下身、谦卑、柔善,却能承受风暴。你只要学会低下头,你就能学会并且会羸。
应该做好准备。要摧毁一个家庭很容易。要注入稳定,就必须有准备。假如做好准备,也有兴趣,你就会说“是的,我希望这个家庭能够稳定。”要注入稳定,你需要一些投入。需要什么样的投入呢?不是金钱而是爱。
在这里我想分享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整个事情。当两个人结婚走到一起的时候,这是事实,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两个人都有缺点,而当两个有缺点的人走到一起的时候,的确会制造一些混乱,直到两者都知道对方的缺点并能够接受这些缺点。他们就会想“没关系,我就给予更多的空间。”这种宽阔的心是必要的,“我有缺点,他有缺点,我们两个都不完美。”我们处于不完美的世界,这是必然发生的。我们要现实一点。你不能一直不停地指责对方“噢,你是这样的,你是那样的”为什么要这样呢?你们已经结婚了,你身上有缺点,对方身上也有缺点。要接受,只要有可能想办法一起成长。通过对方的错误去彼此学习——而不是复仇、发泄,这个太容易了。
所以,关系也可以看做一个热力学系统。在人际关系中运用熵的原则、降解原则。随着时间这个系统会失效,除非我不停地注入稳定因素。让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去理解这个熵的原则。假设我是一个五岁的孩子,你也是五岁。你给我一支笔作为礼物,再给我一本卡通书,还有一些录音带,一些新衣服。我不断把东西放在桌子上,渐渐我的桌子上堆满了所有这些东西。过了一阵我的母亲进来了,看到桌子上的杂乱必须收拾一下。她花了半个小时,把书都摆在书架上,把衣服拿出去洗,等等。她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桌子上的东西越多,需要越多努力。一段关系中问题越多,越需要付出努力。
在一段关系当中,假如你要不停地为自己辩护,这根本就不是什么关系了。比如说,你亲爱的丈夫不停地问“你今天为什么晚了?”“为什么今天要这么早出门?平常你是这个时间,今天怎么这么早?”他可能出于关心提出问题,但如果带着质问的语气,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这是态度的问题。你如何去提问?你是真的关心对方,还是在质疑或怀疑对方?而妻子呢,她需不需要解释?
在真正的关系当中,我认为不需要任何解释。对于孩子们也是这样,要对他们有信心。当已经没有爱的时候,你就需要解释。在任何一个系统当中,都需要注入能量。在一段关系当中,爱的元素始终不可或缺。并不是以这种方式去说,我每周都会用爱去滋养这个关系。不,必须不间断地,24小时全天候在那里,因为这已化为你的本性去爱自己的家庭成员。这已经化为你的本性,我们要成为彼此。你认为你就是对方。“我们”这种感觉出现了,当有了这种感觉之后 ,就不再需要解释了。
你会不会向自己解释为什么做错事了?不会,你给自己那么多的自由。昨天想去德里,今天决定去阿格拉。但是,也许明天你又改变主意要去瓜廖尔了。你不会因为自己变来变去而诅咒自己,但是如果妻子说,“昨天我本来想去孟买,但是今天我决定去德里,但也许我会去巴黎。”你并不会给予她相同的自由。
所以这种“我们”的感觉在家庭关系中是最缺乏的,当这个存在的时候,一切都会一帆风顺,没有任何问题,不需要再提出这些问题。
问:大师,当看着我们周围的时候,很多人的婚姻都处于完全破裂:离婚、分居、多次离婚又多次结婚,尤其是在这些大城市。这是因为自己的失败,导致我们已经对别人没有包容、没有耐心,我们不愿意为对方调整自己吗?还是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夫妻关系破裂?
大师,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大师:很多时候,当孩子考试不及格的时候,你会埋怨别人,“我的孩子有个这样的朋友作为同伴。”没有人会愿意责备自己。你不能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去指责别人。你不能说我的婚姻失败是因为如今社会是这样的。你才是原因,你们俩才是原因。不可能只是因为一个人。两个人在摧毁这段关系中都扮演了主要的角色,去毁灭这段关系,而根本的原因还是自私以及赤裸裸的自我。如何摆脱呢?的确是一大挑战。
但是通过满心,当你真正去听从心的命令,心发出的信号,它不会误导你,那么你就能朝正确的方向走。虽然你的头脑会告诉你必须如何,必须与社会同步,必须与自己的朋友保持联系,不必这样做。跟随内心的指引,聆听你的内心。什么是最重要的?假如你通过冥想学会聆听自己的内心,那么绝大部分问题完全可以在出现之前就避免。
我再举一个例子,是从我们的前辈那里听来的。看看这个情景有三个非常不同的人:一个愚蠢的人、一个聪明的人以及一个智慧的人。这几个人会有极大的区别。愚蠢的人犯了错误之后还是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他是一个愚蠢的人。愚蠢的人就是这样的,即使犯了错他们还是认为自己做了正确的事。他们无法认清自己的错误,所以他们是愚蠢的人。聪明的人在事情过后就明白,“哦,原来我犯了错误。”他能发现自己的错误。更聪明一点的人在过程中就能理解并停止这个过程。而有智慧的人,其品质是更高的,他在开始行动之前就已经意识到。
冥想让我们能够在想去行动之前就能看出它的结果。因为我们一直在观察自己的思想。我们已经走在前面,因为我们不仅在看行动或者行动前面的即时状态,我们已经在动机的这个状态就观察到了。我们在以动机玩游戏,我们在规整自己的动机,我们在提升自己的动机。我们有意识地问自己,“在我心中我到底该不该有这种动机?”而我们的心始终会指导我们该不该有。所以我们能够预防某些灾难。这就好像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一些疾病。冥想对我而言,就好像接种疫苗。
如果纯粹从一个表面角度去看,会让你深思,我这种想法对不对,是否有利,假如这样做会对这段关系有帮助吗,或者那样做会破坏这段关系吗?所以当我们冥想的时候,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去看待事情。这就是我们可以维持内省过程的原因。
但是如果个人动机不良,他通过冥想去思考这些不良企图,那他也完全可以很好地去实现这些企图。所以在自然之道中,我们也通过满心教导大家,如何通过清心的过程去确保自己的动机清晰、干净、纯洁、简单。
我们一直不停地去清理内心的动机,因此,怀有纯洁动机的心只会不断扩展。你不再依赖于这种因果关系:“我的朋友这样做,所以我必须这样,”或者“我父母怎么样,所以我必须这样去报答。”这种爱与被爱的交换关系会停止。
现在,你能够非常清晰地看见自己的义务,什么是重要的什么不重要。当你去聆听的时候,内心的声音会变得比任何其他都要响亮。我们越去听从,它就越是会指导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然而,假如我们质疑“也许我的心并不对,”并继续一意孤行、为所欲为,那我们就在慢慢地走向那些设想。一旦我们停止听从心的声音,我们的堕落就开始了。
所以,通过满心我们不仅可以在个人层面、家庭层面上指导我们的生活,还可以在更宏大的层面得到指导。人们会问,“你们闭着眼睛在干嘛?”但是闭着眼睛可以让你看得更加清晰,包括你的未来,其他人的未来。可以更好地看见自己的动机,并能正确地清理它们,以便我们能够相互支持。
问:大师,这也许是我下面所提问题的解答,也就是年老的父母和他们成年孩子的关系。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会希望孩子能离自己近一点,不仅是接触上的距离还希望能有感情上的联系。但孩子们已经长大,儿子可能已经步入中年,也有一番事业,可能已经去海外发展。对父母而言这是一个令人难过的生活阶段,因为儿子会从美国寄钱给居住在印度的父母,而这也是年老的父母从儿子那里获得的唯一支持。
他最多是给年老的父母寄钱或者把他们送到养老院。父母辛辛苦苦用爱把孩子拉扯大,但是现在却只能期盼他每年回来看望他们,或者甚至是在印度的养老院。
我发现有很多父母去美国只是当孩子有自己的婴儿的时候,他们需要年老的父母来照顾婴儿,因为儿子和儿媳妇都在工作。这难道就是我们这个社会今天的状况吗,大师?
我有一个朋友告诉我说,他的表兄弟在美国而他的姑妈独自住在马拉巴尔山自己的公寓里。她的先生已经离世,后来她也去世了,死去三、四天都没有人知道。当她的儿子在美国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的时候,他请求我的这个朋友去料理后事,因为请不了假。我们已经退化到这样的程度,儿子甚至都不愿意回来照料母亲的最后一程吗?
大师:的确很遗憾,实在太令人难过了。我们经常谈到因果。最近,我向巴布济请求指导,为什么有人患上忧郁症、精神分裂症的心理问题以及离婚?能不能告诉我有没有方法,通过慧能如何去纠正这些问题?有什么神奇的方程式吗?有人写信给我转达,“针对日益增多的忧郁症、精神分裂症的心理问题、婚姻破裂背后的问题,您能不能告诉我们办法,一些神奇的方程式或神奇的慧能传递去解决这些问题?”他说“没有,他们必须经历这一切。”这是自己造出来的。心已经多次对他们说不要做这些事情,然而他们还是去做了。这是自己造出来的。当自己造出来的事情存在,没有人帮得了你。这是因为你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你选择这样去生活,就会有一定的代价。你既然做出了这个选择,你就要做好准备付出应有的代价。你选择离开你的婴儿,你选择了自己的职业,所以你就要为此付出代价。
你要自己去衡量所做决定的利弊。甚至包括现代的医药,所有药物都有副作用。所以他们说,让我们衡量风险和好处。如果好处更多,那么我们可以接受较少的风险以及药物的副作用。在这方面也是同样——选择自己的职业而不是孩子的安康,选择的职业会有现成的回报——但是日后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你是否有足够的智慧能够看出自己行动的后果?如果有,你就不会屈从于这种错误的行为。但是假如你觉得,“保姆可以照顾孩子,或者别人也可以照顾孩子,”是谁做出这个决定?是你做出这个决定。如果孩子长大以后说:“妈妈,你既然可以让我跟奶奶在一起,那我也可以让养老院里其他人去照顾你。”他也不会感到愧疚。那种愧疚感本来可以保护你,让你和孩子更亲近,但你却以自己的决定和行为把它消除掉了。
有时候,就像我说的,愧疚感也是上天给予我们的一种保护机制。你觉得愧疚,所以你就不会去做这个事情。假如你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不觉得愧疚,那么这种内在的机制就会失效。现在,你对一些事情不再感到愧疚、不再恐惧。所以不要只看到恐惧和愧疚消极的一面。过多的恐惧以及过多的愧疚当然也不好。无所畏惧、无所愧疚也不好。这个在生活中也要达到中庸的程度。
但是,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呢?我们唯一的朋友就是自己的心——有正确的心,愿意成长为更高意识的心。假如没有这种成长的目标,那你有自由去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情。每次做出不良的行为、不良的决定,你都要想好去面对后果。当你已经做好了准备的时候,你为什么还要在以后报怨呢?
问:那么最后,大师,最珍贵的一段关系,即师徒关系。请问我与我师傅的关系应该如何?
大师:就好像朋友一样。
问:有些人会害怕师傅,有些人会把他偶像化,有些人甚至把他神化。
大师:这个态度不太好。当我们把自己的师傅当作朋友的时候,可以说是最好的态度。你不需要去给他下跪,把他当作上天——这些都是假的。我收到那么多修习者的来信说“你就是我的父母”,他们就是那样给我写信,“你是我的亲人,你就是我的上天。”我向他们提问,“你告诉我,我就像你的父母而你想把我当作母亲或父亲来对待。上天保佑!你连自己的母亲都没有好好对待,难道我也要承受相同的待遇?好好对待你的父母亲,这样上天就会很高兴。你不用把别人看作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你就把自己的母亲当作母亲去对待就好,尊重她、尊敬她、跪倒她脚下并敬仰她。你不需要另一个人成为你的母亲。恰恰是因为你想逃避自己的母亲,所以你要把别人当作你的母亲。这样不好。
这些经文都很好,但是我们并没有理解其背后的意义。你可以把别人当作最亲爱的人,除非你有这种敬仰之心。当你对自己的父母都没有敬仰,而你把自己的师傅称为父亲母亲,你到底想和他建立什么样的关系?首先,把自己最亲的人照顾好,这是更为简单的。
所以,你与自己的关系、与亲朋好友的关系、与指导你的人的关系,都要自然。在你心中是什么就说什么。这不能是为了满足对方,就像他们说的“奉承巴结”。这些经文纯粹都是奉承:“你多么伟大!”
上天需要你说祂有多伟大吗?不需要!最好的做法是,假如你在心中感觉到上天的伟大,就去感觉“是的,上天很伟大。我很渺小,我什么都做不到,祂什么都能做到。”那么还有可能发生些什么。但是我们总是在说,“你无所不能,你无所不知,你无所不在”但我们却把祂固定在某一个地方,只能到那里去敬拜祂。我们说上天无所不知,却不停地去做坏事,同时又知道祂无所不知这个事实。
所以不要去把这些毫无意义的关系转到你的向导身上。成为朋友就好了。你可以犯错误,这没关系。可是一旦你把师傅放上神龛,我觉得你是在欺骗自己,同时也破坏了自己的目标。对任何一位师傅都不应该去崇拜。要崇拜自己的理想。师傅是为了帮助你去实现这些理想。你要去服从他,而不是崇拜他。这种服从不是人为假装的,而是必须来源于自己的体验,“上次我服从他,我成功了。第二次服从也成功了。”这样我们就建立起自己的关系。它不可能人为制造。它必须自然成长。友谊也是这样,你们也许不会马上成为朋友。友情随着时间发展。友谊的纽带随着时间而加强。所以仅此而已,不需要更多。
问:这种师徒关系中不应该有敬畏吧?
大师:不应该。
问:当然也不应该有“自我”。
大师:绝对不应该。我们所说的恩典,我们提到的祝福,这种从上面流向我们、从本源流向我们心中的爱,一切都是从高处向低处流动。即便是世俗生活中的例子,譬如你往杯子里倒茶,茶是从较高流向较低。空气也是从高压带向低压带流动。但是假如你认为自己比师傅还要了不起,那你就不需要一个师傅了,你自己就行了。当我们需要他的时候就去找他,而当你需要他的时候,你就会有一种不同的心态。不要带着自我去找他。需要的人会带着十分谦卑的态度。即便是面对平辈的朋友,当你需要这个朋友的时候,你也不会自大地说“你最好为我做这个事情!”即使是朋友我们都会去请求他。所以,我们要特别小心如何对待自己的向导。
问:大师,非常感谢您!这是一段非常美妙的旅程。关于这些关系的建立、毁灭以及修补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
大师:谢谢姐妹!通过我们的对话我也学到了不少。这些答案都是从里面出来的。也感谢我们的大师让这一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