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华研讨会上大师与修习者的互动
by Daaji, October 2, 2016, Greater China
达济:大家好!很高兴再次见到大家!祝愿这次研讨会圆满成功!与其我自己在这里讲话,不如回答大家的问题。看看大家有一些什么问题想提出来,我们就从问题开始吧。
问:新的修习者如何克服对体系的疑问或不信任?
达济:首先,有疑问是件好事情。我们不可能带着绝对的信任或信仰来修习。我们也不希望这样,正是这些疑问让大家达到较高的理解。与其不停地怀疑、质疑,我们不如换个角度把它变成一种探索;去探索体系的功效,探索修习究竟能为自己带来一些什么。为了培养这种信任,必须透过自己的修习有所收获,这样才谈得上信任。其实假如我们一开始就能够正确地走进体系,先从没有慧能的冥想开始体验——没有慧能,只是自己去冥想;然后我们再体验一下有慧能的冥想。
这样我们可以打从第一天起就树立对慧能及其功效的认识,就能变成一种积极、主动去探索体系功效的姿态。这种探索和求解,无论是灵性方面还是涉及物质方面的各种问题,假如我想要探索的对象却得不到答案,这恐怕不行。探索必须有一定的结果。我倒并不担心在修习之初有一些疑问、有一些不信任,不如从体验出发,看看自己的体验能不能让自己心悦诚服。
问:请问,我们是欲望的奴隶,那么控制欲望是不是一种欲望呢?
达济:即便你把它看作是一种欲望,那又有何不好呢?如果能够解决你的问题,其实都是好结果。
问:看到社会上一些人在练习自然之道以外的冥想,包括抽象的和具体的冥想,他们的体系中没有慧能,那么他们做的练习是完全没有用、没有意义的吗?是否应该让他们停止这种无用的练习?
达济:我想他们不一定能理解你的意思。如果真的要让他们知道的话,你要让他们体验一下有慧能的冥想,这样他们自己就能够看出两者的区别。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不会要求从第一天开始就有信任和信仰,而应该是用体验说服大家——这个体系确实有效。
问:面对亲人罹患癌症或过世时,我们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与应对措施?如何祈祷才能更有益于逝者安息?面对传统的祭祀仪式我们又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达济:我们始终要带着积极的心态祈祷,直到最后一刻。因为直到最后一刻都有希望。我们的祈祷是为了大家的安康而祈祷,为灵魂的安康而祈祷。因为我们自己无法判断,对这个灵魂而言,是继续活着更好,还是能够离世会更好。所以我们只是为灵魂的安康而祈祷。所以我们不管对方的状态如何,我们应该保持镇静。大家可想而知,如果我们自己开始有很多烦恼,开始因为这种担忧而忐忑不安,那么这就难免会影响到已经在与疾病或其它问题抗争的患者。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一个健康镇定的状态。
当人已经离世的时候,对于这些祭祀及传统仪式,我们应该按当地的传统去做。比如说属于某一个宗教,如基督教或其它信仰,就按照其传统仪式去完成应该完成的事情。这个应该以积极的精神去做,没有任何不好。作为这个离世者的亲戚或朋友,我至少可以在他离世后十三、四天处于一种默默的祈祷、为他传递爱、传递慧能的状态,希望他接下来的旅程能够得到指导。曾经有位修习者的儿子去世,我刚好到他那里。之后的十三、十四天我每天都到他们家,每晚都在他们家主持集体冥想。这个跟他们自己所做的那些仪式礼节丝毫不矛盾,他们照做他们要做的,我们自己也尽力而为,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问:如何平衡物质与灵性的关系?要控制追求物质的欲望吗?
达济:未必。实际上,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比如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你可能是医生、家庭主妇、或者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只要始终处于这种冥想的状态,始终带着这个状态,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包括那些为了达到自己物质上的欲望所做的事情,都会发生质的不同,不再有以前那种导致失衡的问题。
所以简而言之,我们积极地冥想,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冥想的状态。所以,我们实际上并不区分物质生活和灵性生活,而是希望能够将这两种生活一体化。
问:在冥想中,我们如何区别脑海中冒出来的画面是自己的幻想,还是和冥想有关?
达济:这个问题恐怕没有办法给出一个很具体的答案。只能说,当你不在冥想的时候,如果闭上眼睛能看到相同的画面,也许就说明与冥想无关。如果自己坐在那里闭上眼睛却不会出现,唯独冥想的时候才出现,那就说明跟冥想有一定关连。
我们也希望修习者可以足够敏感,以至于能够慢慢地学会区分自己到底是在幻想,还是真的在冥想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果暂时没有很确切的答案,无法知道这个到底是属于何种情况,不如暂时忘记它,先继续冥想,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我们再来分析探讨。
问:一直以来人们都追求在灵性上的成长,相对于物质上的进步。但当对灵性成长的渴望变得如此之强烈时,往往也让人只能渴望却不可得。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矛盾的出现,即恰恰由于太想要进步,反而没有什么进步?
达济:的确,我们应该向往进步。但是如果这种渴望变成一种疯狂沉迷于非要不可的心态,确实只会费心不讨好。就像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种情况,在阅读文献的时候,比如巴布济大师的《皇道瑜伽的功效》,或者《走向无穷》,或者他的自传,我们心里会想什么时候能体验他所形容的这一切。只要出现这个念头,去想什么时候能达到中心区、达到光环七圈,这就变成只能渴望而不可及。
所以,如果孩子打扮成某个样子,假装“我是医生”、“我是护士”,这是小孩子在玩游戏,这个没问题。但如果成年人假装自己是“自己并不是”的样子,假装自己有多高的修为等等,恐怕这就已经开始误入歧途了。就像我们说的归依,“我全心全意希望归依,以达到较高的境界。”但问题是这种归依背后有对境界的期望,所以它是不自然的。我们所有这些,包括前面所说的灵性进步、对灵性进步的渴望,应该发自内心,自然而然地希望能够获得灵性上的进步,而不是设好一个条件,希望能够得到一些什么才来归依。
所以,心始终要保持泰然。我继续坚持修习,属于未来的事情我没有办法让它提前发生,没有办法在这个意义上加速过程。所以心要始终保持一种镇静的状态,然后该发生的事情自然就会发生。有一次我陪同大师到访中国,在一个池子里我们看见很多莲花,有很多待放的花苞。莲花的盛放无法人为制造,你不能想让它开放就把它拆开。你只能等它得到足够的阳光、足够的温暖,让它以自己的方式自然而然开放,这样才会较为美丽。
就像开花的例子一样,人的成长,无论是身体的成长、思想的成长还是灵性的成长,都有自己的节奏。我们的义务是为它制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能够促进它的成长。巴布济经常说,不是想达到至高无上境界的一种欲望,而是为了达到至高无上而忐忑不安,就是心始终处于一种向往的状态,希望能够尽早达到那个状态。那么有人可能会说“这难道不是一种欲望吗?”是,它的确是一种欲望。但是这种欲望留下来的印记,它的受果就会发生在光明界。
问:有很多流行于社会的方法声称可以打开第三眼,而且认为这是很崇高的目标。我们自然之道如何看待这些方法,修习者对这些流行的说法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达济:当然这些开第三眼之类的特异功能只是和各种法力、各种神通有关系。我们要走的路很长,远远超过这些。如果从数字上去说明,您刚才说的这个现象在自然之道的旅程中是第六点,我们总共有十三个点要跨越。这种法力、特异功能并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希望能够超越这一切,去领悟什么叫做上天。我们有这样一个较为高尚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微小的东西自然而然可能会出现,但我们也不在乎。所以,刚才提到的那些特异功能对追求法力神通的人可能会比较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