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三
by Daaji, October 23, 2017, Kanha, Hyderabad
我想继续接下来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格言三、四、五、六讲完。我们试着把大部分内容在我们交流过程中完成。当然,这需要几天的时间。我们就从格言三开始,我首先把它读出来:
"确定目标,即与内心真如合而为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每个人都有必要在一开始就将思想集中在自己要达到的目标之上。这样,他的思想和愿力能为他铺平道路。据观察,在灵修道路上未能将最终状态设定为目标的人离目标还是差远了。因为在达到终点之前,他们将其他中间的状态误以为是终点或真理,而就地停步。因此他们仅仅因为没有确定他们的目标而失败。即使是在世俗的事物上,如当事人不能将目光锁定在目标上,他的努力永远也无法得到加强,确保成功。
除非使用船舵,一艘船无法直接向目的地航行,这是确实无疑的事实。将人的形态当做船而需要渡过的空间当做灵性的海洋的话,为了成功地越过汪洋大海,装上船舵可是最基本的需要。在灵性的领域,船舵代表的是我们坚定的决心,引领我们驶向目的地。路上必定有无数个漩涡,但意志和信心的力量帮助我们克服这一切,直奔目标。
由于我们的目标锁定在灵性上,我们确立的是至高无上的目标。这个目标不外是与绝对者建立直接的联系。那么达到那无限的绝对就成为了人生首要的责任,但是只要目标还没有在思想中确定,要成功完成这个旅程是非常困难的。神圣的帮助的确会出现,这毫无疑问,但只有当至高无上相信追随者有诚意时才有可能。
当这种诚意搅动了无限时,表明此人已经将思维集中于那伟大的存在。(这让我们联想到爱人与其心爱者的例子。)这意味着追随者与上天之间的距离开始缩减了,相隔遥远的想法也开始随之而消失。
我们继续不断地接近,直到至高点。至此超然、融入真理的感觉统统消失无遗,化为创世之时的潜在活动形式。这样我们得以永久而持续地融合在状态中。我们开始在无垠的海洋中游泳,引领我们步入真正的生命,这种生命则受所在海洋地带所带来的种种影响。
显然,坚定不移及达到目标的决心帮助我们到达目的地,结果是我们能够牢牢扎根于最终状态。目标的正确以及决心的坚定为什么使这个难题如此轻而易举地得到解决,如今应该不难理解了。达至目标的意向提升了我们的努力,由于理想是最崇高的,对它的兴趣也持续深化,直到发展成为强烈的渴望。此时我们开始感觉对它的热切之情,当我们养成了这个习惯后,思维的倾向会以全部的活力转向他。
因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正如创世之时那潜在的动力一样,为了实现目标,我们必须在内心制造出强烈的渴望或极度的热切,这会为我们打开通向目标的道路。"
我记下了我的一些理解,根据自然之道不同的原则记下一些看法。当我们只从表面去看这个格言的时候,有三样东西显得比较突出:第一,我想到的是确定目标。而我们要清醒于这个目标究竟是什么。要有这个意识,这才叫知识之道,认清了目的地,就等于知识之道。第二,要有船舵才能在无限的海洋中航行。始终要掌舵,这就是我们的修习、我们的决心。这个可以被理解为作业之道或者行动之道。第三,在这里出现的一个想法是,要有这种信徒的姿态,爱人与被爱的人之间的关系,这不外就是虔诚瑜伽。
所以短短的一篇文章,巴布济大师很精彩地把三种瑜伽都带到了一起——学问瑜伽、作业瑜伽和虔诚瑜伽。我发现在修习的初期,寻求者完全不知道目标应该是什么。我们有可能要求他们有与上天合一这个概念,打从第一天起第一次一对一就有这个概念?不可能的。甚至对我们当中很多人而言,上天这个概念始终遥不可及。而我们当中有些人可能会说,我们到底在做什么,静修会不应该谈论上天,因为在外面我们应该显得比较中性。但是一旦没有了上天这个概念,你就去除了整个修习的目标,这是我们整个东西的根本。比如,最近很多人都在大谈慈悲、同理心、非暴力沟通方式,这些固然很好,以比较有爱心的方式去沟通。在东方,解脱这个概念也是大家念念不忘的,都想摆脱生死轮回,觉得人生那么痛苦,可能是穷困,可能是各种家庭内部的纷争,感觉受够了。所以自然会说不想再投胎转世,不想重新经过这一切,又要心碎,又要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所以出于这种心态,就说想摆脱这么一个循环,目标就是解脱。但是解脱后会做什么呢?你以慈悲等等会做什么?下面也会有其行动。
拉喇济大师很美妙地指出知识的目标是什么。有时候我们的目标可能就是知识,人生目标就是想获得很多的知识。拉喇济举了一个蜡烛的例子。他说,你点燃一根蜡烛有一个目标,晚上点燃蜡烛是为了能够看书,或者是吃饭,或者是烹饪。在那个年代只有蜡烛或者油灯,现在你只需要轻轻的按下开关,灯就可以亮起来。目标就是有光明或者是想获得知识。这些实际上起到的是相同的作用,开灯是为了做事情。知识又是为了什么,你拿这些知识究竟想做什么。如果暂时有足够的知识可以继续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已经足够了。
所以慈悲很好,爱也很好,能够有和谐团结都很好,但是这些不可能是我们的至高目标,就如知识或解脱也一样,甚至是合一,巴布济大师说:合一只是开始而已。那么终点在哪里?所以当我们去想象目标的时候,我们的目标一直不停在变。你去问一个小孩目标是什么,可能就是巧克力、冰激凌。去问青少年目标是什么,他可能想有一段爱情。再大了一点,他可能就说想成家立业,成家后大家也都知道会如何。平和何在?在所有这些事情中,有了巧克力可能想要整块的,一次恋爱不行,可能一百次都不足够。这些事情都没完没了。我们会把乐趣与幸福混为一谈。这些乐趣都在边缘。你去分析自己的整个身心——最外面的粗体以及内在的四个细体,还有最为核心的灵魂,当我们始终停留在边缘、停留在粗体,可能就忙于追求各种乐趣。而这些转瞬即逝,能持续多久。但是你希望这些片刻都能够无限延长。小孩的一刻跟老人的一刻又不一样,他们的乐趣、幸福可能有一些不同,老人甚至没有能力去享受很多东西。
下一步当你走向细体的时候,更多是追求快乐。再进一步,吠陀和奥义书都谈到喜悦、极乐,所以他们都会把这个总称为存在、喜悦和知识。但这一切会带我们到哪里去呢?有人向巴布济询问,这种存在、意识和极乐能不能成为我们的目标。他以比较幽默的方式表达,这个状态就好像蛆享受牛粪一样,你们理解这个意思吗?就好像牛粪有一条蛆在享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存在、意识和极乐的真理。这只是一个东西把你带往另一个东西,还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如果知识是目标,但是知识要把我带到某一个地方去,那么它还不是我的最终目标,只是一个过渡性的目标。你有了这种极乐、喜悦,会做什么呢?这固然很好,这些东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其位置,需要快乐、需要喜悦。但是根据巴布济的说法,要超越极乐,进入非极乐、进入空无。这不是空无一物的意思,而是那种很纯洁、很高尚的状态,难以形容。只有我们自己的体验会告诉我们,当我们达到了那个境界的时候。
自然之道所承诺的也就是这个。每天当我们进行这种修习的时候,变得越来越值得、配得上,有能力维持这些精炼的状态。这些状态就会不停降临到我们身上。假如自己内在的存在还没有这个能力,甚至没有办法消化,这个东西根本就不会被下载,你的系统会把它拒之门外。
所以,每日的修习让我们做好准备,可以接收越来越高的剂量,有各种状态。不可能说第一次一对一我就能够接收最终状态。它只是让你窥视一下,然后这些一次又一次的窥视开始积累。就像在健身房开始是从重量较小的开始,可能是5公斤,然后10公斤,慢慢地一斤一斤增加,练出自己的肌肉。同样,外在也会影响灵性的修习。有些年轻人,包括一些中年人,做完一对一好像马上就想在那里打滚,身体都坐不住,头脑达到一种放松,而灵魂的层面上完全无法感觉到。因为这会制造一种倦意,让他们只想睡觉。这个本身也没什么不好,有这种状态就去睡觉好了,但是不能在冥想大厅,要去别的地方。你可能也见过我在奥吉郎的时候,好几个月都在睡觉,做完一对一就去睡觉。有这种状态没必要跟它对抗,身心暂时还无法应对这些剂量,那就干脆睡觉好了。
所以,我们的目标如何发生改变。不能梦想达到中心区,可以去阅读、去了解,这没什么不好。但是当自己还在第一点的时候,请好好享受第一点的特征,先不要去想第二点会如何。虽然我们读过,也许会诱惑你如何可以迅速达到梵卵区,这个区那个区。就呆在当下好好享受,沉浸于现在的状态,横竖都要与这个状态合而为一,要认清这个状态。而假如我像一位母亲那样,一直不停去喂孩子,却没有想到孩子到底需不需要,或者晚上喂饱他,他都不知道有没有吃过奶,都是在晚上喂他东西吃,孩子都不记得了。你说有给他东西吃,他就会说没有,甚至可能会争论起来。而假如我们长大以后仍然有这种愚昧,你说"亲爱的我有喂东西给你,"人家却不相信。自然之道中也是这样。你要等到什么时候,还是跟孩子一样在睡眠的过程中被喂食,你必须醒来。第一次慧能没关系,我们可以享受。但是慢慢地,这种传授像倾盆大雨一样降临的时候,你能不能认清。有时候可能在坐火车,坐飞机,或者看书,或者做饭,突然有一种慧能把我们压倒,有多少人能够认清这种慧能流进来。我们必须有这种警觉,我们已经不是婴儿。
毫无疑问要确定目标。但是确定目标的时候,我们先不要想太多,目标就是了悟上天,格言是说要与内心真如合而为一,这个是至高的目标。但目前我的目标是什么?目标就是能够欣赏目前给予自己的东西,消化、扩展。前不久我跟大家分享,以比较简单的方式跟大家分享英文的五个韵母如何帮助我们提升灵性上的修习,A E I O U分别代表的意思。A(Acquire)就是获得一种状态,而当你经过冥想获得了状态,如此欣赏它,你就想进一步去激活、加强,给它注入活力,那就变成E(Enliven),I(Imbibe)就是吸收,把它内化于心,然后与其合一,这就变成O(One),最后就是与其融合,那就变成U(Union),这是非常恰当的形容。
在《走向无限》一书中巴布济有关第一点讲解,他说除非并直到我们认清了这个状态,激活它并与它合而为一,否则我们就不可能有灵修上的进步。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一句,我再重复一次,我不断重复。以前都是大师们说,没关系,你感觉不到、无法理解没关系。但现在是时候让我们摆脱这种愚昧。如果孩子说我还不懂怎么做,你可以说,"没关系,你慢慢来,你先睡觉好了。"大师们不会侮辱我们说:你这个笨蛋,连这个都不懂,我刚刚给你传递慧能你都没感觉到。那样,我们当中还有多少人会留在体系中,假如大师以这种方式去批评大家,"你这个笨蛋,刚刚在给你传递慧能。"我们要变得超级敏感,超级有领悟能力,至少从大师那里有慧能流过来,应该能感觉到。坐下来冥想的时候,试着去观察到底在发生什么,然后把它记下来,要对整个事情变得稍微认真一点。这就是关于目标的一些想法。
我想再谈谈巴布济提到的一句话,有很多的世界、很多的地方,我们的愿力和我们的信心会帮助我们去越过所有这些世界,直奔目标。这些漩涡是什么呢,他提到会有无数个漩涡。当我们在游泳的时候也会出现这些漩涡,在河流中,尤其是海洋中就会遇到,会把你吸进去,假如不擅长游泳,可能就会把你吸进去。在这里,如果与漩涡对抗,会失去一切精力,但如果跟随它,这样一直到下面,越到下面就变得越弱。跟着它一直到最下面,当它变得很弱的时候,你就划出去。
这些漩涡是什么呢?在我们人生当中,大家面对的最大的一种漩涡,就是情绪爆发,来自我们最亲爱的亲友。这些可以说是最要命的漩涡,会带来巨大冲击,让你发自内心变得如此愤怒,以致于失去自己的平衡。如何摆脱这些情绪上的漩涡,它一直在拖后腿,难道要停止在河流中游泳?避开这个家庭成员?究竟如何去摆脱这个影响?愤怒要爆发的时候要如何处理?唯一的办法,他说是坚定的决心和我们的愿力,意志和信心的力量帮助我们克服。对很多人而言,我们也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是什么,毕竟这是我亲爱的人,我不能发脾气,这个时候你甚至会忘记,就好像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越大就越需要大声喊叫。
在后面的注释中,巴布济说,既然我们的目标锁定在灵性上,下面几段他以不同的方式去形容目标。他说,目标是至高的理想。他也说,目标是与绝对状态有关的至高理想,可以理解成绝对状态。他又用了一个词:无限的绝对。他也把它称为至高点。下一段,他又说是伟大存在,也把它称为"我亲爱的"。他把那个至高称为主,也称为真理。他以很多的方式试着去形容至高状态。这些可以吸引知识型或者是虔诚的以及各种倾向的头脑。但是所有这些描述当中,最吸引我的是这一句:神圣的帮助的确会出现,毫无疑问,但只有当至高无上相信追随者有诚意时才有可能。
这个我曾经反复阅读,但是直到我真正理解,我对上天的信仰是有的,对大师的信任也有,但都是从我自己这个角度去想。但是巴布济说,同时上天也要信任我,要确信这个人确实是认真的、有诚意追求,否则为什么要在我们身上浪费时间。如果你的目标在视野中坚定不移,你已经足够成熟,所有倾向都是把你引向目标,而你能够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向一个方向。这个时候至高就会说:这是一个成熟的头脑在寻求,是一个真正的寻求者,我来拯救他。你会去关注不可靠的人吗,比如说商界的那些同事,完全不可信任的人,你会不会去关注他?这是身上的一个负担,越早卸下越好,只会把你拉下马。在整个宇宙当中,这种人都会被放在一边,继续去玩你的游戏。但是真正已经成熟的、上天可以依赖的人,他们就进入了快速车道。
我曾经想,大师们为什么会如此关注某些人,拉喇济也这么做,巴布济也这么做,我们大师也这么做。你会觉得这个人身上究竟有一些什么,居然可以占用大师们那么多的时间,是很有选择性的几个人。我在这里不想再制造这种内圈外圈,所谓要员的这么一个圈子。因为,把人引向自己也有可能是因为其缺乏诚意,希望能让他变得有诚意。有一些是真的具有这个特征,但这些很少,一百个人里面有一两个是这样。
下面我记下的笔记,我想我可以很快分享完。目标这个概念什么时候会出现,当我们开始去祈祷:"大师,您是人生真正的目的。我们仍然是欲望的奴隶,阻碍着自己的进步。您是唯一的真如和慧力,能使我们升华。"正如我所提到的那样,一个目标把我们引向另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仍然是过渡性的。就好像知识之道带来美妙的状态或者某种快乐,那么知识就不可能是至高目标。目标永远是有了它,你就不再需要别的东西,这才叫人生最终目标。假如大师是我的目标,我们说您是人生真正的目的;而最后一句是"您是唯一的真如和慧力,能使我们升华。"你们明白这个矛盾吗,它怎么可能是我的目标,但同时又要把我带到下一个阶段。请认真思考,我们会继续探讨。
我想天也开始热了,这个格言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进一步去探索,我会和大家陆续分享我的想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