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Select a year in the list to read the talks in the previous years.

格言四之一

by Daaji, October 24, 2017, Kanha, Hyderabad

早上好,昨天我和大家分享,巴布济大师如何以非常简单的话表达:“我师父拉喇济在中心区畅游,始终走向中心,他灵性上的收获一直不停地传给我,我就在他的后面。事情就是这样继续。”我们要把这种合一的概念去神秘化。什么时候会让人疑惑呢,把这种哲理描述为“水滴融入大海就成为了大海”,这种合一或者是融合的概念让人以为自己被毁灭,而另一个继续存在。这里没有毁灭,只有强化。当二合为一的时候,其中的那个“一”并没有被毁灭。在数学当中,我们说这里有一个,这里有一个,加在一起变成两个,二加二变成四。但是当两位大师相遇的时候,就好像零与零在一起,内部已经完全变成真空的人。

有一个修习者写信给我,几乎是祈祷:“最亲爱的达济,我敬爱的大师,我的心和您在一起,我的心属于您。我渴望能达到至高祈祷的那个状态。也就是巴布济所说的达到如此的真空,以至于不再允许任何思想或者人性成分掺杂进来。”当我们渴望这种真空的时候,这种内在心中的真空,有没有可能始终维持一种真空的状态?不可能。我们去思考空气如何在我们地球上流动,只要有低压区空气就会从高压区流进来,导致混乱出现。有时候这种干扰可能会导致比平时更快速的风,速度可以达到一百公里、两百公里,随着这种压力的形成,这种强度会增加。在这种真空中,始终会有东西进来。

所以,当我们为这么一种真空的状态祈祷的时候,或在心中用祈祷制造这么一种状态,而这个祈祷是希望通过归依臣服来制造一种真空。有什么可以臣服呢,如果从某种角度去看,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很自然地这种已经腾空的心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填补,就是用纯洁填补、用恩典填补。这么一颗有恩典的纯洁的心灵只会在自己的周围散发恩典、纯洁,无论这个人走到哪里都会散发这些。

我们有关于目标型的格言三,而第四项格言说:“简化自己的生活。”你始终有很复杂的生活,怎么可能维持真空的状态,这很难。为了维持真空,你必须放下所有的一切,包括自己各种各样的目标、欲望。这意味着我一直进行的这种向外的旅程,从中心向外,这代表我必须超越所有细体的层次、意识的境界、自我、智力以及心思。超越了所有这些细体之后(应该不是“穿越”,是“超越”,又不是物质的东西需要穿越),而当我们试着去满足身体的需要,那就只不过是从中心向外走。而我们越专注边缘的东西,我们始终就会在什么程度上不稳定。比如旋转的陀螺一旦没了中心就会掉下来,因为系统变得不稳定,偏离中心就会失去平衡。走向内在会超越身体的需要、超越情绪上满足感的需要,超越这一切。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再照顾身体的基本饥渴,需要吃饭照样会吃饭,也有两人之间的关系,有爱的关系也会得到满足感。我们并不反对外在生活,而是将灵性生活融入外在生活。适度地关注外在的需求,但是不能以内在满足为代价。

我们的体系考虑到这一切。巴布济说:“简化自己的生活。”这个可以说有着宝藏在里面。他也给了我们方法如何变得更加简朴——在傍晚,我们祈愿做好自己的清心,凡是粗性杂质都在离开,所带来的自然的结果就是变得更加简朴。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待这种简朴,我们这个老头子又说:“越来越多的越来越少。”很简单的一句话,有时候让人疑惑,“越来越多的越来越少”,越来越少的什么呢?越来越少的自己,还有就是越来越少的欲望。

当有些人认为这种存在—意识—极乐,把极乐放在至高位置的时候,巴布济就把这个观念粉碎了,他说我们甚至超越了极乐,完全谈不上极乐。有这么一个目标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他说只需要简化自己生活就能达到。在思想上变得更加成熟一点去分析,然后问自己:到底需不需要这个,这对我而言是否有必要,或者我目前做的事情会不会增加自己的负担。当谈到空无的时候,其实也是代表这种内在的真空,不是没有东西,而是完全没有自我、没有印记、没有这些外身躯壳,甚至这些轮点,我们一直不停制造出来的这些轮点在很大程度上都已经融化,直到身体还在,这些能量的漩涡会在,但它们的影响几乎为零。

当你们看这些圈子的时候,巴布济描绘了一个又一个圈子,当我们往里走的时候,你们认为这些一个又一个的圈子还会在吗。当我们走向中心的时候,这是一个很美妙的形象(我现在刚刚想到),我们从外围边缘第23圈走向22、21,诸如此类,每个圈会被融化,就不再有这些圆圈。你想知道某一个进化程度较高的人,你也许找不到他的第二点,他的第二点难道已经不存在了。这些轮点、这些圆圈、这些外身在什么时候能感觉到,只有在一个仍然处于边缘位置的人身上才会存在。

所以自然之道的目标是走向真空,走向完美的中心。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始终守着自己的中心。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在这里散步的时候,也许看到一些美丽的花朵。如果你在跑步,也许没有仔细观察到。如果你在坐车,那就更难了。如果是坐飞机,完全看不到,什么都看不到,别说一朵花。为了能够观赏到一朵花,你需要走过去接近它。你可以远距离看一看,但是想了解其本质,闻闻其芬芳,要把它拿在手中。巴布济并没有就此停止,他说:“你应该变成本质。”你一直不停地在赶路,一直忙于奔跑或坐车,你就错过了很多路上的东西。

这只是举一个例子而已。想象我们的心思甚至比光还要快,想象这种情况。以前有超音速的飞机从伦敦到纽约,早上八点钟从伦敦出发,凌晨五点就能到纽约,好像多了三个小时。如果不是超音速而是光速能够实现飞行,也许转眼功夫几秒钟就能到,完全没有时间说什么,人就已经在哪里了。想象你的母亲以光速在房内行走,她会同时在所有房间里存在。这是在人的角度上去想象。请去想象这个“心思”,比光速还要快,比我们所看到的物质的所有东西都要快。

那如何去管理好“心思”的速度,同时仍然保持关注那朵美丽的花在你心中盛放。一旦偏离它,走向最外面的边缘,我们就错过了心里面的这个存在。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当下。巴布济说:“不要担心过去,也不用担心未来。”过去只会唤起各种记忆,如果去想未来,那纯属想象,当下是唯一的真理。如果心思始终徘徊于过去与未来,我们就会错过当下。甚至是简单的偏离、精力的分散,就是你在领悟的一刹那可能就毁了领悟本身,甚至我们想努力去实现这种领悟也会毁了领悟的时刻。一旦你去想外在大师,也会毁了领悟的那一刻。因为外在大师和真正的大师其实是不同的实体。

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本质上。如果想要学会大师的本质、神性的精髓,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看自己的本质。我是这个神性的一部分,如果我无法在自己的内在认清这种神性,外在的大师就不用说了。我们只会在他身上发现瑕疵,如果我们在自己内部找不到神性,因为我们会根据自己所处的状态去看到事物。所以,这些就是根据我们昨天谈到的那些问题所带来的随想。

下面我们想谈谈格言四。但是在讨论格言四之前,巴布济提到锁定自己的目标,要与上天、内心之主合而为一,我想再谈谈上天这个概念。我们说的这种合一,毫无疑问不是毁掉一个、保留一个这样的融合,这只是强化的作用。当我们吸收神性品质的时候代表有某种质的共振——我与我较高的自己,我与大师,我与上天之间形成一种本质上的共振。我仍然是我,某某人,但是本质上我已经变得具有神性。

当我们形容神性品质的时候,有哪些神性品质呢?至少在印度有三大特点:第一个是无所不能,第二个是无所不知,第三个是无所不在。这就好像母亲以光速行走,甚至超越光速,假如有可能以这种速度行走,就能在每一个地方无所不在。但是假如我的母亲无所不在,这会让我的生活变得很苦恼,不是吗?会一直盯着你。所以上天的无所不在跟母亲的无所不在是不一样的,她可能只会利用自己的无所不在。而上天的无所不在,虽然祂在,但是祂会把自己隐藏得如此好,以至于我们完全感觉不到,留在幕后。

无所不知,想象你的丈夫或妻子能知道一切,然后可以利用这一点,但是上天并不会,虽然祂知道一切。所以这些品质,我知道对方的一些事情,哪怕一些简单的,我可能会去利用这些。在人的层面上,我们可能会利用了解到的有关他人的一些东西。所以,这种无所不知也容易走向腐化。所以这种无所不在或无所不知,触及人性意识的时候都会被腐化。

而无所不能,想象祂有能力影响你。同样人要能够包容,给予至高的自由,这也是上天为什么不会干预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每一个责任,我们胜败的功过全然在于自己,完全没有必要怪罪上天。虽然祂有这些伟大的品质,但祂不会干预我们的生活。因为祂知道,给予我们的能力早晚会盛放,终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第四个我比较欣赏的品质是创意,祂制造了万物,让万物按照一定的规则继续运动,自动化。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所做的事情也应该制造某种自动化的情况——我们所做的事情、所想的问题,以及想成为的和想不成为的那些东西。慷慨地传播我们的创意,比如说音乐家,你可以去分享美丽音乐让世界变得更愉悦。想象一个伟大的音乐家拒绝弹奏音乐,画家不愿意绘画,诗人不愿意做诗,多遗憾,这是多大的损失。假如这些创意完全消失掉,想想这个世界会如何?

那么我们作为修习者的创意又是什么呢?我不是说在人的这个层面上,我是说神与人之间。我想有时候,可以把我们想象成这样,也许还没有真正成为天使,但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确要扮演一定的角色。当我们每次冥想后在心中有这么好的状态,要有意识地传给大家,直到可以自然散发出去。像花朵不需要有意识去努力,只是关注就会有东西过来。花朵不会去选择要吸引蝴蝶、苍蝇,即使没有任何东西在周围,没有人观赏这朵花,还是会散发自己的芬芳。即使你是个罪人也会传递给你,不会说:“菲利普,你是个罪人,我不给你芳香,我重新变成花苞把自己关起来。”这就是自然。

好,现在我们简单谈一下。比起前面几个,这个比较长,巴布济写了三四页,我先念出来。我不是回顾,而是简单地提出问题。

”简化自己的生活,以便与大自然相同。(这里有意用了“大自然”这个词。)

要解释蕴含在这则格言里的主题实在有些困难,简朴是大自然的本质所在。这种简朴反映着曾以潜伏状态存在于那绝对中的东西,这个东西推动着成长(简朴推动着成长)。将其形容成至高者的精髓颇为贴切,实际上这是大自然的生命本质。所有活动都是从这个真正的原点开始,随后的一切都属于迷幻的领域,人们多数寄居在这个领域中并进行着各自的活动。换言之,正是这个导致了现有的诸多形式,而这些形式在人类内部继续发展,最终产生了一个强大的结节,除非借助于意志的特殊能量,这些结节难以解开。纠缠在这些结节中的人们,在最外层开始呈现相应的粗质形态。外在的气氛和环境也带来影响,(我再重复一下,“外在的气氛和环境也带来影响”。在这里如果去比较这一句和利普顿教授在表观遗传学领域中所讨论的问题,而巴布济是一九四五年写的),导致一连串的作用和反作用,使情况变得更为糟糕,而质朴被完全遮蔽在其中。所有这些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使人陷入其中的圈套。

创世之前所存在的完美平静被生成各种形态的搅动所打破。由于所有创造出来的东西都带有真能量的影子,其作用也和创世时的搅动所带来的宇宙力量一样。因而一张蜘蛛网就开始形成了。其中的每一个粒子都具有那种力量,直至回归本源的时刻到来。人被创造时,其状态处于休眠中。其所带有的潜在元素还没有外在的表现。其与生俱来的力量渐渐开始发展,那些与导致初始搅动一样的原始意念开始在其内部出现并得以相应程度的显现。其行动开始展现那些类似于圣者的行动。但由于神圣意志被引领朝下,人的思维反而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创造。由于采取了相反的方向,其所有行为都和大自然形成对立,这就导致了其个人网络的形成,尽管两种活动几乎是一样的。在纯净方面这个网络却与神圣背道而驰。

上天所创造的东西在圣者设下的限期到来时将回归本源(这是伊斯兰教所说的末日,或者是梵文所说的大解体,或者是基督教的末日)。而人类所创造的东西,例如其自身织成的网络,只有在他抵销了为自己织网所设下的振动力量时,才有可能回归(这个在第一个格言中被称为“自我的解体”,“个人的解体”)。由于人类设置的振动与神圣的振动背道而驰,其粗大形态就降落到了人身上,而神圣的振动由于精细微妙,保留了原有的特性。两种振动的不同之处(即原来的以及后来造出来的)在于前者具有反转的趋势,而后者则与原初的振动一样。凡是存在于那绝对之中的能量在人的身上也存在,因为其思维的力量包含着所有在原搅动时显现的粒子。但由于具有(意思是人的这种思想的力量)反转的趋势,其运作走上了不同的方向,人所拥有的能力也就开始以相反的方向去使用。所有这些组合在一起推动了复杂缠结的生长。其中每一个粒子都变得强而有力,如同上天的表现一般。这样一来,人自己的微型创造出现了。他所有的能力活跃起来,变得强大且躁动,而他的思维及意念开始配合这些能力。这就创造了思维世界。平衡被打破而矛盾倾向开始出现。一种能力引导他出门散步。另一种阻止他,以免着凉。第三种又展现出另一个观点;而第四种又是另一种。第五种开始想着赚钱而第六种建议找工作,第七种劝他不要承担过于艰苦的工作。第八种建议与那些有钱的亲戚建立热络的关系以便诱导其将全部财富转让给自己。另一种又会出现并说只要他没有结婚,也没有子女继承财产,所有这些都没有用。最终他会结婚养儿育女,当子女长大时,教育问题接踵而来。

下面,听人说一位叫贾某的明星表演,他就去歌剧院看看。他去那儿观看了几次表演后,贾某迷人的姿态俘获了他的心,诱惑他不断去观看表演。贾某的一切开始吸引他的心,这就导致了恋爱的开始。现在他开始朝思暮想,并将其变为习惯而不断强化。这张网因此变得更加密集。习惯激发他在一切相似的东西中看到贾某影子。这下他开始想着要有足够的金钱去满足他强烈的欲望,但是对贾某持续不断的念想令他没有时间以正当的形式赚钱。最终他开始想到偷钱。但同时又害怕被起诉和监禁。但是有关贾某的念头已经牢牢缠住他,以至于最终还是付诸偷窃这一种不正当的行为。

设想一下他最初的样子以及由于那个紧紧攫住他的念头而导致的最终状态。类似的事件累积到那张错综复杂的网络上,由于念头的影响不断加强,更多地激发它们,粗质继续增加。最终导致更多的邪恶如激情、愤怒、色欲等等出现。简而言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集合体。只有经过反向过程,即抛弃以前背负起来的所有东西,移除之前的念头并将其固定在正确的方向,才能从这种状态中折返。

而由于这种思维的转向已超越了一个普通人的能力,需要投靠那些已经达到最高境界,且不再可能下坠的圣人。想法朝下显示了人已经跌落到低下到层面,呈现粗质的形态。在这种情况下以信念及虔诚与同仁相连是十分必要的,以便那朝下的倾向受到其良性影响而得以纠正。这样才能让他从各种杂念中脱离出来。

人自己也必须培养有助于打破那张网的习性。例如耳朵只聆听高尚的言谈;眼睛只看见虔诚美好的东西;心只倾向于善行。只要认真追求,更多良性的东西将会自动进入意识。除此以外,必须以自己最真诚的努力去打破那张网。在每个阶段有技巧和冥想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但强烈的意愿和信心是必不可少的。

在网中不同的轮点和经络都有各种各样的结节,还有不少结节正在形成之中。为了打破它们,已经打破自身结节的人提供的帮助和支持是难能可贵的。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理论。这些曾经隐秘的原理如今揭示于众人面前,以便人们可以认真思考,并将他们带进修习练习。

在讨论的主题后,我恭敬地请求各位读者,设法尝试重新掌握那个潜在的力量,那可是大自然真正的精髓,只要打破自己织成的网络即可。大自然的简朴大家有目共睹,将其设为自己的理想后,应该为了达到目标而努力,采取一种能将所有的感官融合,类似消除印记后所留存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说明真正意义上转向祂。

唯一的方法就是我以上所描述的方法。人必须继续减少活动,摆脱已进入其存在的多余的事物,以便能打破自己织成的网络从而达到最为纯净的状态。只有当我们将自己与一位已经打破自身的网络,并在无限之中足够畅泳的人相连结,这一切才有可能做到。”

这个格言“简化自己的生活,以便能够于大自然相同”。大家知道,有时候人们开玩笑,用空调的时候不就是偏离了大自然,或者是冬天用暖气。有一个笑话有关一个绅士,他只穿腰布就爬到树上。经过的人都说,“你在做什么呢?你这么伟大的哲学家却穿着腰布,好像猴子一样坐在树上浪费时间?”他说:“不是,我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我爬到树上才会有较高的思想。”在我们周围很多人对大自然也是这么看待的。

巴布济说的并不是这种大自然,他说的是我们的原始本性。我们的本性又是什么呢,我们进入这种探险旅程之前,我们究竟如何。拉喇济在《真知永恒》中的一章“音声的制造与毁灭”,说得恰到好处:在创世之前只有黑暗,在黑暗周围旋转,黑暗背后有黑暗,周围一切都处于黑暗,整个空间都被黑暗填满。这个其实显而易见,不需要灵性视野才能够看到。想想假如没有这些行星、没有星系,会有光吗?只是空,一片漆黑。巴布济根据所看到的情况,他说有完美的平衡,而这种平衡以某种方式被动摇,由于有创造的意志出现,创造的过程就开始了。我想说的的是,这个本源的本性就是完美平衡,没有什么可以去形容,绝对的平衡,这也就是我们要成为的目标。这种平衡什么时候才会变为可能,当我们走向中心,始终走向中心,而不是不停地偏离朝下,就像巴布济说的这种朝下的运动应该停止。

我顺便说一下,有一个印度的女神加莉,据说是所有人的母亲,他们怎么去形容她——漆黑,完全的黑暗。他们去敬拜她,她的形象是全黑的,她代表的是原始的漆黑。巴布济也以另一种方式去表达,说正是这种大自然的“阴”与上天混在一起的时候,这种创造就出现了。在某种意义上,这违背了基督教的说法:亚当首先出现,然后他的肋骨化作他的伴侣。为什么不能制造更多的亚当,为什么不能反复进行?不行。在这里提到的本性,女性的“阴”一直在,“阳”上天出现了,然后其混合体就创造出万物。这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所以回到本来的状态,又是以某种方式去形容这些女性的品质。最重要的女性的品质,大家一定会欣赏的是易于接受。女性这种能量都是向内的,一直不停地以这种方式流动。男性却不一样。当这些能量流下降的时候,有正有负,有大自然有上天,有阴有阳。不是电流的两极,而是这种两极导致阳性特征,如果没有两极性,创造的能量没有办法向前流动。需要这种轮替,因此开始吸收越来越多,这些由于爆发而形成的灵魂仍然在继续,创造仍未停止,灵魂的制造仍然在继续。

想象一下,亿万个灵魂在不同的时刻一直不停的出现,几百万年前出现的这些灵魂,在搅动刚开始的时候出现,一直到现在还在继续,这种振动形式是否会和现在制造的这些灵魂一样,潜能会不会一样。这是看待事情的其中一个角度。我们现在是谈论时间,假如一百年后又有一个灵魂,你与它相遇,有没有可能在能量的层面上与它共振。只是提出一个问题,我没有任何的推论。但是同时出现的那些灵魂,应该有近乎相同的振动模式,能不能把他们称为孪生灵魂,他们是否不会打架,总是会相爱。这是非常有限的看法,“孪生”只是人类的一个概念。如果这个实体能够完美地去爱另一个实体,那么这种完美的爱的状态也会与所有的东西产生相同的共振。而同时产生的两个实体,相对而言,会比较容易相爱,这叫灵魂伴侣。

所以,这就是谈论本来的这种漆黑如何表现。创造后有这么多星星就有光在周围,光明是制造出来的。我们就继续编织巴布济所说的网络。我不用解释我们如何去织成自己印记的网络。大家只需要举贾某的那个例子就知道,我们是如何织成自己个人的网络,错综复杂。那么如何通过冥想、通过我们的修习开始向内走。巴布济说,原始搅动是向外的,能量向外。第一次搅动一直在离开中心向外走,我们失去本来的平衡。我们的思想开始向内,就变成与其反向而行。

所以冥想中我们向内走、向中心走,当我们盘起腿而不是伸出去的时候。我有时候也与一些年轻的人开玩笑,你这样将四肢伸出去坐着冥想看看行不行。你不可能冥想的,也许会睡觉,但无法冥想。冥想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内在有无比的沉静。你如此的专注于内在,有一种完美的平衡。你是想达到这种内在的平衡,这个什么时候才有可能呢,当我们有正确的态度、有正确坐姿的时候。所以巴布济对这方面在格言一中做了很好的形容。在这里,我之所以提及,因为谈到我们是向内走,回归本源。只有当我们能够融化自己个人编织的网络的时候才有可能。神性计划并不是这些,神性计划是继续向外扩展,而我们的计划是退出,带着更多的潜能回到中心。

好了,我想现在就谈这些。大家好好消化一下,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如果有问题我们过四五天后再讨论。我稍后再谈其他一些方面,我已经不记得写下的东西,所以我要回去看一看。好了,谢谢大家!